-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漯河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PAGE \* MERGEFORMAT 12
漯河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老的《诗经》中,我们最早看到了“兴”的运用。《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形,诗人大都缘物起情,由此及彼,这就是比兴的运用。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一开始由一对水鸟在河中沙洲的求偶鸣叫想到自己爱慕的姑娘,渴望同她结成伴侣。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诗的开头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妇美丽的容颜,祈祝新妇婚姻幸福美满。桃花与新妇之间,也就是起兴与所咏之辞之间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还有的起兴比较隐晦。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一开始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诗经》中积淀了远古生民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的思维习惯,将“兴”作为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之间的触发点,由此及彼,由物及我,中华民族艺术生命的激活,在“兴”之中获得了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兴”的形成是在先秦时代。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命题,正式启用了“兴”的诗学概念。秦汉间的《周礼》提出了比兴概念,后来汉儒在注《周礼》时对比兴作了诠释。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讨论“兴”的问题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孔子那样,当作诗的概念,强调对《诗经 》的欣赏是感发志意的美感心理;另一种是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诗法看待。“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它是与“比”相提并论,然而更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范畴。在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中,一般认为朱熹《诗集传》中所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说法大致道出了这一术语的特征。在两汉时代,比兴范畴作为同类,依附于政教功用,无非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用来达到“美刺”目的。 到了魏晋时期,在两汉文学中作为美刺表现手段的“兴”冲破了“美人伦,厚教化”的窠臼。西晋文士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解释赋比兴时说:“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对赋与比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他对“兴”的解释却是极有新意的,他强调“兴”的有感而发。 东晋年间,文士们模山范水,感兴起情,欲借山水来化解人生郁闷,涤除世俗之气,“兴”也就越发脱离“比兴”的樊笼,化为瞬间的美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了“是日雅集”时的情景。面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诗人由物景想起人生的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文中一共三次出现了“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所以兴怀”。 在魏晋南北朝,诗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常见的事。如曹植《赠徐幹》诗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鲍照《园中秋散》诗云:“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沈约《梁武帝集序》云:“日月光华,南风所以兴咏。”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答晋安王书》中自叙:“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从这些资料来看,“兴”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已融化到魏晋六朝人的审美生命之中,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追求超越世俗、物我合一的生活之境。
(节选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兴”作为诗歌创作手法,其产生与先民的思维习惯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兴”正好连接了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
B.先秦时期的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等命题,正式开始使用“兴”这个诗学概念,汉朝学者在《周礼》中又提出了“比兴”的概念。
C.西晋文士挚虞《文章流别论》强调“兴”是有感而发,这种极有新意的解释,是对两汉文学中“兴”的功能的突破。
D.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三次出现了“兴”,这里的“兴”,是由物景联想到人生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作者所列举的《关雎》《桃夭》等作品中来看,“比兴”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感发和托喻,指向所咏之词。
B.《柏舟》中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这和《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异曲同工之妙。
C.汉儒在诠释“比兴”概念时,像前期的孔子一样,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当作一种诗歌技法看待。
D.作者引用曹植、鲍照、沈约、萧统的文献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文人抓住瞬间感情作诗是很常见的,“兴”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