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燕武:[改过]明清雕塑
明清雕塑;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造型优美、质朴。双体兽陶罐巧妙地把两个动物的造型融合为一个陶罐,波浪式的几何纹样,朴素、别致。骨器和松耳石饰物造型也十分优美、制作精良,肇开了雕塑艺术的先河。考古发现的史前时期前后的雕塑为数不多,大部分都是动物造型,与佛教传入前古老的苯教图腾崇拜和高原游牧文化有关。佛教传入前期,动物造型的雕塑有出土于日喀则的青铜护身符,造型十分奇特,为四只连体的鸟,每只鸟均为一身双头。此外,;;此外,还有青铜猫科动物,衔环的青铜小熊。后藏则布隆地区出土的十二生肖动物雕塑已经开始带有佛教的色彩,用圆形来体现时间和空间,下半部凹形的构图中分别雕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等生肖,上半部分横列造型有佛教的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八瑞祥。动物和八瑞祥的刻画力求自然写实,风格古朴,体现出佛教传入西藏后古老文化信仰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史前这种写实、
;;拉萨大昭寺主殿屋顶上的法铃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公元7世纪初,佛教艺术随着佛教向西藏大规模传入,并对西藏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重要影响。佛教寺院的不断涌现,为佛像及其相关题材内容的雕塑创作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因此在西藏本土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不断吸收佛教艺术精华而形成的崭新艺术形式——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从而一跃成为西藏雕塑艺术的主体。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中后叶)。这个时期,由于自松赞干布以来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印度、中原内地、尼泊尔及于阗等周边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都涌入吐蕃社会。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教文化进行不断的接触和碰撞,各种文化及其背后的政治实体都在试图争夺其文化意识形态一统吐蕃的地位,由于兴佛和兴本势力的均衡,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各放异彩的局面。著名的桑耶寺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在其艺术作品中,吐蕃传统特色和城外地区风格兼备。据文献,桑耶寺的三层主殿分别按藏族、汉族和印度三种艺术风格建造。主殿一层为藏式建筑风格,殿中央按藏式雕塑塑有释迦牟尼佛及其胁侍共13尊塑像。在释迦牟尼佛右侧塑有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喜金刚和三界尊胜明王,在左侧塑有普贤菩萨、金刚手菩 ;萨、文殊菩萨、除障盖菩萨和不动明王。二层楼是按汉式建筑风格建成,殿中央塑有大日如来佛,右边塑有燃灯佛,左边侧塑有弥勒佛,前面塑有释迦牟尼、药师佛、无量光佛三尊佛像,左右塑八大近侍菩萨和金刚明王等。第三层系依印度建筑特色修建,主尊为大日如来佛,胁侍为八大近侍菩萨、十方诸佛、不动明王和金刚手等塑像。这一阶段多种艺术风格并存,犹如百花争研,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仲吾尔寺供奉的铜制释迦牟尼佛像 ;(2)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8世纪中后叶至13世纪)。这段时期,由于佛教在赤松德赞后半期逐步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佛教文化在西藏逐步得到弘扬。虽然在朗达玛时期佛教受到遏制,但经过一个世纪,佛教先后从青海和阿里地区再一次进入西藏。此时期雕塑体现出印度佛教雕塑同西藏传统雕塑互相融合的特征,藏族艺术家开始吸收印度艺术风格,印度佛教艺术也正在寻求西藏化的过程。从 ;托林寺、古格遗址等地遗存的雕塑艺术品来看,波罗艺术风格和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比较明显,追求崇高、静穆的美学意境。立像多为三折枝造型,宽臀细腰,乳房高隆。佛祖头发式呈波浪形,宽额高鼻,眼大唇薄,追求三十二相好,八十种随形好;菩萨庄严持重,轻罗透体,袒露双肩、束髻宝冠,满身驯饰,十分华丽。藏族艺术家尽管在追求佛教造型艺术和本民族雕塑的完美融合,但佛教艺术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化,因而免不了在早期实践中偏重于模仿。 ;3)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阶段(13世纪至15世纪末)。这一阶段,西藏正处于藏族封建经济和文化上升时期,各封建主倾心于扶持教派,广修寺院。著名的昌都寺(1347年建)、甘丹寺(1409年建)、哲蚌寺(1416年建)、色拉寺(1418年建)和江孜白居寺(1418—1436年建)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1447年建)等寺院都修建于此时。藏族艺术家们对印度、祖国内地和尼泊 ;尔佛教雕塑的风格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把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风格古朴、粗犷、深邃、丰满。与早期的印度、尼泊尔雕塑的影响相比,此时期的雕塑更具有元代以来宫廷雕塑的强烈遗韵。人物造型基本上再也见不到印度艺术的原型,高鼻薄唇、椭圆形的脸面已开始被藏人熟悉的一张张面孔替代,尤其是在高僧大德造型的刻画上,尤为如此,表情更加刚毅自持。菩萨的三折枝造型已不多见,而是更加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感,以形写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