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教学谈片的论文.doc
古代文学教学谈片的论文
古代文学教学谈片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大学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实用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变得异常浮躁,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甚至冷漠,尤其是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处于鸡肋状态。如此情形,古代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或做老学究,在脆弱的象牙塔里负隅顽抗?或成为时髦者,以文学为幌子,替媚俗、庸俗、低俗摇旗呐喊?或做骑墙派,拿古典的招牌与世俗谈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急需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来,要朝着审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夯实大学生的精神底蕴,力图构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承文化,提升能力。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由于诗性意识的淡化,文学的身份正在变得模糊和可疑,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扮演的是独语者的尴尬角色,古代文学教学已岌岌可危。故此,在唐诗咀华和宋词掇英专题??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体验与文学审美并行不悖。其间,诗与史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原始积累,读与写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实践创造,学与思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终极价值。
一、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
所谓诗与史,诗者,文学也,主要指文学作品而言;史者,史学也,主要指文学史来说。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诗为主,以史为辅,以史证诗,以诗明史,史诗结合,双管齐下。.这样一种教学策略,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使大学生在欣赏唐诗、品味宋词的同时,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储藏学问,增长才干,而且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自我。
1.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是诗与史结合的理论原则。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诗与史的关系时曾说:其一,史必征实,诗可凿空;其二,诗具史笔,史蕴诗心。前者是就诗与史的差别而言,后者是就二者的联系而言。而钱先生所看重的不是诗的史化作用(诗具史笔),而是史的诗化作用(史蕴诗心)。与史书相比,诗(含戏剧、小说)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虽不如史书翔实,却比史书来得高明。它通过文学手段所达到的艺术真实更具有典型性,更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富有魅力,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
诗具史笔。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无法超越的精神价值,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诗(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历史意蕴,文变然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他记录着历史、又演绎着历史、更传唱着历史。我们学唐史可以直接读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诚如(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一样: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堪称二十八字诗史(萧涤非)。通过凝练的诗歌语言,我们对唐朝的兴盛衰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有了一个历史的判断和一个现实的体认。
史蕴诗心。勃兰兑斯说:所有的文学史都是当代史。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内容和文化传统,不止记录当时,其影响可谓深远,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其内容、价值、意义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继承文学传统,发扬文学精神,其根本要义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面向未来。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地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诗与史吻合,有时,诗(诗歌)甚至比史(历史)更能表现其真实,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诗胜于史,甚至诗的内容与史料的记载相左,却能曲折地传达人物的心理,寄托作者的情意。如范成大《州桥》一诗:
州桥南北是大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此诗系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经北宋旧都汴梁所作,州桥在汴梁城内,据范成大日记《揽辔录》记载,断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的。然而也可见范成大诗里确确实实地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寥寥二十八字里滤掉了渣滓,去掉了枝叶,干净直捷地表白了他们的爱国心,以此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我们读来觉得完全入情入理。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激荡着陆游的心灵深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影响着丘逢甲的浩然正气:四百万人同一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