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赵姗姗.docVIP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赵姗姗.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赵姗姗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的两次教学 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赵姗姗 一晃眼,一个学期过去了。上课前的那种担忧,我似乎还没有深深的体会到,就匆匆而过,想起最近上课的一些细节,我还历历在目。比较让我有感触的是我上的是《跳动起来会怎样(一)》,这是四上年级的《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概念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的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其主要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难点是通过设计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的氧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增多了,二??化碳的含量少了这一事实,并能关注气体含量成分的变化,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回过头来,看这节课,从课的导入,运动前后测定呼吸的次数,到呼吸器官的认识,看似一路顺风,环环相扣。紧接着,我自信的提了一个问题:到达肺里的空气又呼出来,和原来的空气一样吗?学生都说不一样,我也没有追问:你认为有什么不一样?而是又自信的、错误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孰不知我们的学生原来是这样理解的:人体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 我兴奋地继续问话: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 学生一下子蒙住了,冷场,我有些心慌。有个学生偷偷看了一下课文,说到了用保鲜袋,引出收集反复呼吸的空气、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这一活动。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保鲜袋让学生体验,学生直接用保鲜袋套在嘴上,反复呼吸一袋空气,可能是呼吸困难吧,大部分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几次摘掉保鲜袋,教师着急,认为学生的实验不够规范,实验结束。汇报:你在反复呼吸的过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闷了 生:有点热 生:胸口很难受 …… 师:你的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吸入的都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课上到这里,应该有两个很好的切入口,一是刚才实验时,老师发现你们老是摘掉保鲜袋,为什么?你是在第一次呼吸时就摘掉吗?假如我们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的话,第二次吸入气体该全是二氧化碳,那我们又该是什么感觉?二是教师可以追问:全是二氧化碳吗?看看你们刚刚反复呼吸过的塑料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是很容易发现塑料袋里的水蒸气的,那么,呼出来的气体中可能有什么?你打算怎么证明呢? 可我没有抓住这个时机,而是匆匆过了场,进入下一个环节。怎么再次来证明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不一样,怎样来收集呼出的空气?这是教学的难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想到采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的确有点难,可是教师事先也没有充分的引导准备,没有意识到这点,到了这个环节,卡住了,不知道该怎样点拨学生,教师的无奈,学生的茫然,教室里有些混乱,有些学生按不住自己的兴奋,开始动起来,有些开始悄悄说话,显然。教师也慌了手脚,自己做起了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实验。在教师的演示中,学生安静了许多,课继续往下,有了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实验也就不难了,但是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过的空气有什么不同?竹条的熄灭与空气的成分的改变,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似云里,似雾里。 课后我抽测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的区别主要是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 【感受】课显然是失败了,回想自己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问自己,不断的问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1、我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原来我的学生不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组成。一个老之又老,永恒的话题:我还不了解我们的孩子。我告诉自己。 课前我没有调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情况,就进入了课堂。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我们吸入的都是氧气,(有的认为是空气),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只有极个别学生知道:我们吸入的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大量的氮气,少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而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不但有二氧化碳,也包含有氧气等其他气体,只是它们的含量有所不同。而课后,绝大部分的学生的概念都停留在吸进的是氧气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认识上。学生的前概念和正确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课前没有正确认识这种差距,课堂中更没有给学生架起认识这种差距的桥梁,犯了教学中的大忌。难怪课的目标没有达成。关注学生正确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能否顺利的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2、40分钟的时间涵盖的教学内容太多。我忘记了自己的学生是一群课外知识不太丰富,却纯真可爱的小县城孩子,对空气知识的掌握不是那么全面。就在这样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