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必修 1,2材料题专项专练
PAGE \* MERGEFORMAT 22
1.(25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 ……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宗族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理论价值。 ……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其中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四: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的实行是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1958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宗族制度反映了那些儒家思想?(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12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宗族作用在1958年后增强和1978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6分)[
1.(25分)(1)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各1分,共2分) 政治: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各1分,共2分)(2)慈、义、孝、悌等伦理思想,仁、礼、忠、恕、信等纲常礼教思想。(3分) (仁、义、孝、忠等字,1分;伦理、纲常、礼教等词,2分)(3)外:侵略战争打开国门;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6分) 内: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四取三,每点2分,共6分)(4)增强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4分) 衰退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2分)
2.(26分)城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历史的水平和国际的水平进行比较时,制造业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率被认为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工业化水平的简洁指标。” “在本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它地方低得多。”(瑞士经济学家保罗·贝罗赫《1900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至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的百分比,也不足1%!
“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的进程比城市化进程快得多,工业中就业人口百分比总是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1856年法国城市居民占10%,同期制造业就业人数占20%;1870年,德国城市人口约占12%,同期却有30%制造业人口。”(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行 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简表
年份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建国初5765万10.619579949万
15.4198019140万19.3198538244万35.62008超6亿45.720116.9亿51.3注:城镇化率,通常用市、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数据来源于“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