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道沟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报告1.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五道沟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报告1

PAGE  PAGE 30 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报告 安徽水科院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 二○○四年八月 前 言 根据安徽地质调查院与安徽水利科学研究院二00三年11月签订的“五道沟实验站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实验与分析研究”技术服务合同的具体要求,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五道沟试验站水资源试验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安徽淮北平原面上的资料进行“五道沟实验站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实验与分析研究”专题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是全国首家成立的水文试验站,建站至今已有50余年。尤其是1965年建立地中蒸渗仪以来对潜水蒸发规律的观测、试验从未间断。其资料系列之长、试验项目之全和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等,在国内外享有较好的声誉。 本报告根据五道沟实验站试验资料及收集到的面上的资料对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潜水蒸发系数C以及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等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对试验条件及其背景资料,各参数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和各参数的数值范围及应用条件等尽可能详细介绍。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为淮北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曾对试验区资料予以分析。随着资料的不断累积、分析计算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水文地质参数认识的提高,为了更清楚地把握近些年来水文地质参数的变化趋势,对现有资料再一次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以期提高本成果的可信度。 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第三章 潜水蒸发系数C;第四章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第五章 结语。 报告编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12月,编制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2004年1月到6月,对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寻找各参数的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编制文字报告和图表等;第三阶段为2004年7月到8月,进行报告的修改审定。 本报告是以五道沟实验站实验资料为主,并综合整理了安徽淮北平原面上的资料,还参考了河北冉庄、山西太谷、山东禹城等实验站资料综合分析而成。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本成果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项目负责人:王 兵 宋家常 课题组成员: 王 兵 宋家常 尚新红 赵家良 李永红 汪灶建 马俊明 何正阳 梅连银 章启兵 黄 敏 葛 余 史正好 梅景荣 技术顾问:金光炎 报告执笔:王兵、宋家常 (第一、二章) 报告审核:赵家良 报告审定:金光炎 目 录 1 概述 1.1试验站沿革 1.2自然地理 1.3水文气象 1.4土壤 1.5实验资料简述 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2.1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因素 2.2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2.3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3 潜水蒸发系数C 3.1 潜水蒸发的机制 3.2 潜水蒸发规律 3.3临界埋深Zm 3.4 潜水蒸发系数的确定 4 灌溉回归系数 5 结语 1 概述 1.1实验站沿革 1953年5月原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研究淮北坡水区除涝水文计算方法等,在安徽省怀远县成立青沟排水实验站,1956年起称青沟径流实验站。1958年原淮委撤消后该站归属安徽省水文总站。1963年5月增设五道沟径流试验站,系由不同沟深、沟距的5条末级排水沟洫构成的两个农田排水实验区而得名。五道沟工程作为青沟排水工程的补充,实验对象已由大、中沟一级,扩展到小沟一级,除涝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并于1967年和1970年增设流域面积为57.3km2和10.3km2的肖县崔庄和涡阳孙土楼农田排水实验站,使实验由砂礓黑土区扩大到黄泛砂壤土区和砂淤两合土区。1969年该站并入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1986年五道沟扩建后,改称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至今。 1.2自然地理 本次分析主要采用的是五道沟均衡场试验资料及分布在安徽淮北平原3.74万km2面上的108眼观测井(其中长观井30眼)资料。 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接壤,北与山东毗邻。 淮北平原地貌属于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原区15~45m。地势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为1/7500~1/10000;山丘区45~300余米。 1.3水文气象 安徽淮北平原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该区多年平均气温14~15℃,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年际变化不大,年内最冷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0℃左右,最热7月份在27℃左右;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5h;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212d。 由于该区处在南北分界线上,属冷暖气团经常交锋过渡地带,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62%左右,主要水文气象要素

文档评论(0)

ajiangyoulin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