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素养构成分析及测评选编
中学生环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及环境素养测评研究;主要内容;一、环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2. 环境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环境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和媒介传播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形成的,有关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价值理念和行动系统。人们通过掌握有关环境知识,并内化为他们的环境价值和态度等,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二、环境素养( 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mponents)构成的国内外研究及评述; Roth认为环境素养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知识、技能、感知和行为。环境素养有三个层次,它们是表面性的环境素养、功能性环境素养以及操作性环境素养。
Maloney和Ward(1973)为了解民众有关生态及污染问题的认知、想法及感受,发展了一份包含130道题目的问卷,将环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一是口头承诺(Verbal Commitment)维度,指个体是否由环境保护行为的意愿;二是实际承诺(Actual Commitment)维度,指个体实际发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三是情感/态度(Affect)维度,指个体对环境问题所持有情感特征;四是环境知识(Knowledge)维度,指个体是否具有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知识。
Hakan Koc (2013)认为环境素养的组成成分包括知识、态度、能力(技能)以及行为。; 1977年10月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举行了“政府间环境
教育会议”(又称为是第比利斯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环境教育
会议。
第比利斯会议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目标:
(1)意识。帮助个人、群体和社会获得各种环境经验及与环境和发展相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
(2)知识。帮助个人、群体和社会获得各种环境经验,并促进他们理解创造和维持可续发展的未来所需要的知识。
(3)态度。帮助个人、群体和社会获得关注环境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情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
(4)技能。帮助个人、群体和社会获得识别、预测和防治环境问题的技能。
(5)参与。为个人、群体和社会在各个层次上积极参与与创造持续发展的未来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动机。; 我国学者王民(1999)所提出的环境意识其内涵与环境素养极为接近。他将环境意识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1)知识:对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对各种经验和基本理解;(2)态度: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动机;(3)评价:对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对评价与参与保护的意向;(4)行动:利用有关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有效途径。
“中国公众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课题组(2010)认为环境素养包括环境知识、环境价值、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四个层面。
朱群芳(2007)等人认为环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伦理、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
; 有的学者不仅提出了环境素养的构成成分,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次一级的内容。例如,
Volk和Mcbeth(2001) 将环境素养中的知识要素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态知识,即理解重要的生态概念、原则、原理以及自然系统运行及其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2)社会政策知识,包括从生态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文化活动(如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对环境的影响;(3)公民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Karen Hollweg(2011)认为环境素养包括能力、知识、情感以及行动。环境能力涉及识别环境问题、询问相关问题、分析和调查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做出评价和个人的判断、用证据和知识去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制定和评价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Hungerford和Peyton(1980))将环境素养行为分为五类,包括物质性保护、消费和经济活动的中的保护、说服、立法行为等。
;; 环境素养的构成研究是进行环境素养测评的前提和基础。在分析环境素养构成时,环境素养的分类与组成在概念上存有一定的混淆,我们需要加以厘清。在对文献检索研究中,我们较多的研究将环境素养集中在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等要素上。其他也有将价值观、环境意愿(承诺)或环境敏感性等纳入其中的。
本研究认为环境素养具有层次性的,环境素养的形成是受教育者从有关环境知识的掌握开始,进而形成热爱自然和人类的情感,同时内化为正确环境态度与价值观等,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的环境行为是环境教育的目的。在环境素养中,只有具备一定的环境技能才能将正确的环境行为付诸于实践中。因此,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构成应包括知识、情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三一SY235C9I2KS维护保养手册.pdf VIP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PT课件.pptx VIP
- 陶瓷原料及配方基础.ppt VIP
- 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课件.pptx VIP
-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7588-2003.docx VIP
- 2023民航特种车辆操作工民航特种车辆操作工试卷(练习题库).docx VIP
- IEC 60840-2004 额定电压30kV(Um=36kV)以上至150kV(Um=170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试验方法和要求(中文).pdf VIP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VIP
- 混凝土混凝土.ppt VIP
- 沈萍微生物课件第3章b.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