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的论文.doc
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的论文
摘要:《源氏物语》中表达主观感动和感受的“哀”,到江户时代由本居宣长发展整合为客观化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对“物哀”加以感知和理解的、作为审美活动的“知物哀”,是这三个概念形成演变的基本轨迹。“物哀”之“物”是能够引起“哀”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物,是把政治、道德、说教等内容排斥在外的。“知物哀”的“知”是一种审美性感知、观照或静观,因而“知物哀”就是“审美”的同义词。但“知物哀”所“知”的对象常常是超越道德的复杂深刻的人性人情,只有对人生、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者才能有所“知”,因而“知物哀”是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一种审美活动。
关键词:日本美学;哀;物哀;知物哀;《源氏物语》;本居宣长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008-007
在日本审美意识史上,感物兴叹的“哀”,发展为审美对象之概念的“物哀”,再发展到指称审美活动的“知物哀”,是一个历史发展与逻辑演进相统一的过程。然而,迄今为止,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甚至是最有创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大西克礼的《关于“哀”》、冈崎义惠的《“哀”的考察》、《作为日本文艺根本精神的“哀”》等论著论文中,都是以“哀”来统括“物哀”和“知物哀”,而对“哀—物哀—知物哀”的演化过程缺乏清晰的逻辑层次的辨析,对“物哀”之“物”、“知物哀”之“知”也缺乏透彻的语义分析。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站在现代美学的高度,在批判地考察日本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个缺憾加以弥补。.
一、“哀”
“物哀”这个词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物”(もの)与“哀”(あはれ)两个词素构成。作为偏正词组,其词根是“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哀”在文献中大多是独立使用的。在日语假名发明之前,“哀”大多用汉字标记为“阿波礼”,有时也标记为“阿波例”、“安波礼”、“安者礼”等,假名创制后,则写作“あはれ”,读若“aware”。后来,大约在中世时代,也有人用汉字“哀”来标记“あはれ”。虽然汉字的“哀”的悲痛、悲哀、可怜、悲悼的语义不足以概括“あはれ”的感物兴叹的全部含义,但也约定俗成。作为中国读者,为了记忆和阅读的方便,我们不妨将“あはれ”一律称为“哀”。
在日本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幽玄”、“风雅”、“风流”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而逐渐被日本化的,而“あはれ”却是日本固有的表示感动的词。一般而言,一个人出生后最早发出的第一声都是叹词,一个民族发出的第一声大体也是如此。据平安时代的学者斋藤广成《古语拾遗》记载:“……当此之时,上天初晴,众俱相见,面皆明白,相与称曰‘阿波礼’,言天晴也……。”这里讲的是“记纪神话”中的天照大神终于从“天之岩户”中出来,遂使慢慢黑夜结束,天下大白,众神面目互相看得清晰,于是高兴地相与呼喊:“阿波礼”。作者紧接这解释道“言天晴也”,是祝贺太阳出来、天空放亮晴时说的话。这是日本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所谓“神代”(神话时代)“阿波礼”的最早用例,在辞源学颇具有象征意义。在八世纪日本最早的文献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及所记载的歌谣中,“阿波礼”之类的用例数量不多,偶有所见,而且大多用作感叹词。据《万叶集总索引》统计,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中,“阿波礼”这个词出现了九处,其中纯粹使用假名的只有一处,其他都是“可怜”、“阿怜”之类的相关汉字词的训读。为什么在收录四千多首和歌的《万叶集》中,“あはれ”(阿波礼)的使用如此之少呢?日本学者对这个问题似还没有给予明确回答,主要原因或许在于,以刚健质朴著称的《万叶集》,与细腻善感的“阿波礼”在根本上还是有距离的。同时也表明,在《万叶集》时代,“阿波礼”这个词作为日常用词,使用并不普遍。
但是到了平安王朝时代,随着宫廷贵族感性文化的发达,“あはれ”(阿波礼)的使用很快频繁起来。到了《源氏物语》中,“あはれ”(阿波礼)除叹词外,还被用作形容动词、动词等,不仅词性丰富起来,而且内涵也有了极大的拓展。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中,使用“あはれ”(阿波礼)的地方约有一千零二十几处。日本学者西尾光雄将其用法做了划分,其中属于感叹词的有41例,表达“反省”、静观意味的有114例(若把两例“物之哀”包括在内,则116例
),用作动词的有137例,用作“形容动词”(日语中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最多,有638例,占到总数的七成以上。(1)这些“哀”(あはれ)分别用以表达感动、兴奋、优美、凄凉、寂寞、孤独、思恋、回味、忧愁、抑郁、悲哀等种种情感体验。例如,有的单纯表达心情的悲哀,《明石》卷有:“把久久搁置起来的琴从琴盒里取出来,凄然地弹奏起来,身边的人见状,都感到很悲哀(あはれ)。”《贤木》卷写藤壶出家时的情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