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內分泌——大學课件
;第十章 内分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
第三节 垂体的内分泌
第四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
第五节 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第六节 胰腺的内分泌
第七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第八节 性腺的内分泌 ;;一、激素的分类; 图10—1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 典型的激素应具有的特点:
⑴具有特异性;
⑵调节细胞内生理反应的速度,不能发动新的反应;
⑶高效性;
⑷分泌速率不均一,间断性或周期性分泌;
⑸失活或排泄,在肝脏或靶细胞内。 ; 4. 激素的分类 按化学性质分为三类:
⑴含氮激素 ①蛋白质激素 ②肽类激素 ③胺类激素
⑵类固醇(甾体)激素 ⑶脂肪酸衍生物类激素
二、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
1.内分泌或远距分泌(interal secretion )
2. 神经分泌(neurocrine )
3. 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
4. 旁分泌(paracrine)
5. 自分泌(autocrine)
6. 表分泌和外分泌(exocrine);2;三、激素的作用的一般特性; 四、激素作用的机制
1.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①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素-受体复合物;
② 通过G蛋白激活细胞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
③ Mg2+存在,腺苷酸环化酶促使ATP形成环一磷酸腺苷(cAMP);
④一种或多种cAMP依赖性激酶激活→特异蛋白的磷酸化
→生理反应。
激素,第一信使;cAMP,第二信使。; 图10—4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图10—5 部分含氮类激素作用途径;; 第二信使学说的重要进展之二
催产素等调节肽信息传递途径有别:
激素受体复合物 — G蛋白介导 →
膜的磷脂酰肌醇 (PI) → 磷脂酰二磷酸肌醇 (PIP2)
→ 三磷酸肌醇 (IP3) + 二酰甘油 (DG)
↓
内质网释放Ca2+
细胞外Ca2+内流 → 钙调节蛋白(CaM)的结合
→蛋白激酶C(PKC) 激活 → 蛋白质的磷酸化;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基因表达学说)
① 分子小并易溶于脂类,可穿过细胞膜;
② 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变构进入细胞核,
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③ 启动DNA的转录过程,从而促进mRNA的形成;
④ mRNA离开细胞核,转入细胞质,与核蛋白体结合,
诱导新蛋白质的生成。
; 图10—8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图10— 9;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2.代谢物的反馈调节 激素→代谢变化→代谢产物的
浓度→负反馈或正反馈该激素的分泌
维持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
例如:
胰岛βC → 胰岛素 → 血糖浓度↓;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 神经内分泌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视上核和室旁核,
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
神经内分泌小细胞:集中的分布于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腹内侧核等,分泌释放激素,调节腺垂体功能,又称这一部位为 “下丘脑促垂体区”。
(二)垂体
垂体位于蝶骨鞍内,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 也有将垂体分为: 前叶、中间部和后叶
前叶与腺垂体
后叶与神经垂体含义相近; 图10—10 下丘脑与垂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