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做父母、做阶级
研
究
論
做父母、做階級: 文
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
藍佩嘉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台灣的主流親職論述在西方理念影響下,近二十年來衍生明顯轉
變。然而,不同階級位置的父母在近用文化資源時管道有所不均,不
僅形塑他們教養方式的差異,也影響孩子在改革中教育體制裡的生命
機會。透過對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父母的深度訪談與家庭觀察,本文
分析親職敘事與教養實作的階級差異。我贊同先前學者視教養為階級
再生產機制的觀點,但反對將階級化約為給定的結構位置,或預設階
級慣習的跨代延續。台灣個案凸顯了父母承自原生家庭的慣習可能透
過反思而轉變,以及親職作為一個協商階級界線的社會場域。親職日
常實作充滿了不確定與矛盾,包括教養腳本與親子互動之間的落差,
以及家庭生活與學校期待之間的衝突。我也強調,中產階級與勞工階
級父母都不是同質群體,在教養策略與實作上存在內部分歧。透過父
母資本總量高低(含經濟、文化、社會與象徵資本),以及追求益品
傾向(偏重競爭流動或自然發展)等兩條軸線,我建構出一個「親職
場域」來分析做父母、同時也在做階級的劃界過程。
關鍵詞:親職、教養、階級、慣習、教育
台灣社會學第 27 期(2014 年 6 月),頁 97-140。
收稿:2013 年 10 月 28 日;接受:2014 年 7 月 28 日。
98 台灣社會學第二十七期
Being Parents, Doing Class: Parenting Narratives,
Childrearing Practice, and Class Inequality in Taiwan
Pei-Chia L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e dominant repertoire of childrearing in Taiwan has greatly
transformed under Western influenc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Parents of
different class backgrounds, however, have uneven access to relevant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not only shapes their varied styles of childrearing but
also impacts their children’s life chances in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household observations, this
paper compares middle-class and working-class parents in terms of their
narratives of parenthood,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style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 criticize the literature on childrearing and class reproduction for
reducing social class to dichotomous categories determined by economic
structure; I also contest the assumption that class habitus continues across
generations. The case of Taiwan shows that parents may change the habitus
inherited from the family of origin through deliberate r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