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心肺复苏指南—王桂菊教程
2015心肺复苏指南 崇阳县人民医院 王桂菊
概念
复苏,顾名思义,就是让死亡的人重新活过来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心肺复苏技术的目标,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按压心脏的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抢救生命的目的。
猝死(Sudden death)指出乎预料之外的非暴力性死亡。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②WHO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死亡
临床死亡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特点——可逆
生物学死亡
标志——脑死亡
特点——不可逆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进展
1960年以后,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成为基本心肺复苏术的三大要素。
20世纪80年代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又被推至复苏学前沿,持续生命支持的理论得以发展。这是因为脑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复苏成功和充分血液再灌流与否决定着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生存质量。
20世纪90年代由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推动,人工通气,辅助循环装置等技术又有更深入的研究,改进方法,增加器材评估措施等带来心肺复苏术的快速进步。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进展
1992年10月美国AHA正式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与生命链的“四个早期”息息相关:
早期识别危险征兆,求救并启动EMS系统;
早期基本心肺复苏;
早期电除颤;
早期ALS。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进展
1998年正式提出早期应用AED进行除颤的重要性,是另一个革命性飞跃。AED是21世纪心脏骤停的“灭火器”,AED的使用可将猝死患者生存率提高到50%。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25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肺组织-----大于2小时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呼吸循环停止后,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4分钟内初级心肺复苏,8分钟内高级心肺复苏
除颤往往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成人心脏骤停中最常见。若未能在8-10分钟内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必将造成永久性大脑损害
主张开展公众参与的除颤
2005年以来CPR的新进展
2005年版CPR指南最有争议的问题和主要变化是单人CPR时,将按压/通气比由15:2改为30:2和除颤从连续3次改为1次并立即CPR,以减少胸外按压中断(强调胸部按压:有效、不间断)
2010新指南的新主张
更强调尽早的有效心脏按压
有力和快速不少于100次/分
胸骨下压5cm 胸廓回弹
压/放时间相等 减少中断时间
步骤由A B C变为C A B(非专业人士)
删除流程中的呼吸判断(非专业人士)
新指南的新主张
成人/儿童CPR按压/通气比为30:2 婴儿15:2
每次人工呼吸1秒钟见到胸部起伏 500ml~600ml避免过度通气
新指南的新主张
心脏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
每2分钟检查1次心律
认可1~8岁儿童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AED)
有条件的,1岁以下幼儿也可应用AED
2015版AHA的CPR和ECC指南发布
1.生存链一分为二,分为院内和院外
2.体征评估由三步合并为两步,评估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搏
3.先按还是先电?先1.5-3分钟的CPR——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
4.胸外按压频率100-120/分,深度5-6厘米
5.按压间隙不倚靠患者胸部,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6.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中断控制在10S之内。即每次人工呼吸10S之内。胸外按压频率100-120/分,按压呼吸比30:2,每次人工呼吸10S,3-4次/分。
生存链—心肺复苏治疗的协作体系
最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建立强有力的生存链
成人生存链:四“早”
早进入急救系统 早初级心肺复苏 早除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