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九瑞矿集区金鸡窝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的探讨-江西省地质学会.doc

九瑞矿集区金鸡窝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的探讨-江西省地质学会.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瑞矿集区金鸡窝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的探讨-江西省地质学会

PAGE  PAGE 8  PAGE 8 九瑞矿集区金鸡窝矿区构造与成矿关系的探讨 付 斌1 钟 浩2 吴 娟3 (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局赣西北大队 邮编332000) [摘要] 金鸡窝矿区是一个铜、银为主,兼有大型硫、铅、锌矿的综合矿床。矿体受五通组与黄龙组层间破碎带控制,以充填交代作用为主,似层状产出。区内金属矿产主要与构造岩浆岩带关系密切,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受NE—NW向构造复合的菱形网格结点控制,有NE向成行、NW向成串特点。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浅成侵入岩有关,矿床由岩体向接触带外,依次由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构成“三位一体”矿化模式。矿体多围绕岩体分布,就位受“四带一面”控制。 [关键词]九瑞矿集区 金鸡窝 构造 成矿关系 1.地质背景 城门山铜矿区位于九瑞矿田的南东端,该矿田北界长江,南至乌石街,西临封山洞,东濒赛湖,面积约550km2(图1)。 图 1 区域地质构造略图 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tectonic sketch map 1、第四系 2、第三系 3、泥盆系-三叠系 4、奥陶系-志留系 5、燕山期中酸性岩体 6、背斜 7、向斜 8、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9、北东-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 10、北西向张扭性断裂 11、东西向压性断裂 12、推测及性质不明断裂 13、隐伏构造迹线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Ⅰ)下扬子—钱塘台坳(Ⅱ)九江台陷(Ⅲ)瑞昌—九江凹褶断束。矿床属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大冶—九江成矿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田内铜矿床成因与深源浅成—超浅成斑岩体有关,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及接触带内、外,矿床具有矽卡岩型、斑岩型、块状硫化物型“三位一体”,以及规模大、矿种多、矿石类型复杂等特色。 2.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自南至北由老而新有:志留系中统罗惹坪组、上统纱帽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二叠系下统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中统嘉陵江组;第四系分布于湖区及矿区地表(表2-1)。 矿区志留系到三叠系除局部受断裂及 金鸡窝矿区地层特征表 表2-1系统组主要岩性特征第四系为粘土砾石层。三叠系中统嘉陵江组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夹钙质页岩。下统大冶组为浅灰、肉红色薄层至中厚层灰岩,间夹薄层钙质页岩二叠系上统长兴组深灰—黑色硅质页岩、炭质页岩浅灰—深灰色燧石灰岩龙潭组炭质页岩,有时夹炭质灰岩。下统茅口组为灰白色、深灰色厚层状燧石结核灰岩、眼球状灰岩。栖霞组为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深灰至黑色含炭质灰岩。梁山组为黑色炭质页岩,含炭质粘土。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为灰—肉红色厚层状纯灰岩、灰—肉红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含砾石英砂岩。志留系上统纱帽组为猪肝色、紫红色石英细砂岩、灰白色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中统罗惹坪组为浅黄、灰白色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灰白、浅黄色,未见底。次级褶皱影响外,总体走向为70°左右,倾 向北西,倾角45~60°。在F1断层的南侧,由于受F1断层逆冲的影响,泥盆系五通组及志留系纱帽组的一部分,普遍发生倒转或地层近乎直立,并部分逆冲于黄龙组之上。远离岩体或构造带,地层层序又复正常。 二叠系、三叠系与成矿关系密切,两者分别为矿区重要赋矿围岩和次要赋矿围岩,其金属量分别占全区的45%和5%。 2.2构造 北东东向背向斜相间排列并呈紧密线状延伸,为本区构造主要特色。由北而南依次有邓家山—通江岭向斜、界首—大桥背斜、横立山—黄桥向斜、大冲—丁家山背斜、乌石街—赛湖向斜、长山—城门湖 背斜。向斜轴部普遍有次级小背斜,背斜轴部有时也有次级褶曲,构成“W”型向斜及“M”型背斜。背斜中部拱起,两端倾伏,其拱起之脊线及倾伏端连线均呈北西向。在北东东向褶皱的基础上,偶见叠加北西向横跨短轴背向斜。这种北西向的构造对矿带的展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区内断裂以北东东向最为发育,次为北西—北北西及北东—北北东向。北东东向断裂按其产出部位及性质可分为两组:一组多产生于背向斜转折部位,是褶皱后期形成的,初始属压扭性质,后历经多次活动,力学性质也几经变化,形成复杂的结构面。该断裂及其派生之“入”字型断裂对成岩成矿有明显控制作用。另一组多产生于向斜或背斜轴部,是追踪北东东及北西两组裂隙形成的张性断裂,多为岩体所充填,最典型如十六公里岩体。 北西—北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规模较大的均具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复杂多变特点,如城门山矿区金鸡咀断裂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