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消化道寄生虫 ;消化道寄生虫:
是指以寄生或共栖方式生活于人体胃肠道中的虫体,其种类最多、感染最常见,分布较广泛,人群感染较普遍。 ;线虫: 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粪类圆线虫
吸虫: 姜片虫
绦虫: 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短小膜壳绦虫
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隐孢子虫?;1.经口感染
误食(饮)了被寄生虫感染阶段污染的食物和水
生食或半生食含寄生虫的肉类
2.经皮肤感染
感染阶段经皮肤侵入人体
;多局限于消化道: 蛔虫、鞭虫
表现主要不在消化道: 钩虫
同时损害消化道及肠外组织器官:
溶组织内阿米巴
幼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猪带绦虫
机会致病: 隐孢子虫、粪类圆线虫
;;一、似蚓蛔线虫(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分布广,感染率高。我国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72%。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1.成虫
长圆柱形似蚯蚓,
头、尾略细,体表有细
小横纹;活时呈粉红色
或微黄色,死后灰色。
;
(1)雌虫
长20~35cm,长者可达49cm,尾端钝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2)雄虫
长15~31cm,尾端向腹
面弯曲,末端有一对镰
状交合刺。
;唇瓣和唇齿;2.虫卵
;(2)未受精蛔虫卵;(3)脱蛋白质膜卵
;【生活史】
;
寄生部位 人的小肠
感染阶段 感染期卵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幼虫体内移行:
肠壁→静脉→肝→右心→肺→支气管→气管→会咽→ 胃→小肠;
蛔蚴性肺炎
过敏性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1.病原学检查
虫卵的检查:
取患者粪便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到虫卵即可确诊。必要时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沉淀法或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适用范围:
早期感染、轻度感染、流行病学调查、防治效果考核;
常用方法:
IHA、ELISA检测抗体。;
流行因素主要有:
产卵量大
虫卵抵抗力强
生活史简单
卫生习惯不良
粪便管理不当
苍蝇等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虫卵;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加强粪便管理;
消灭苍蝇等媒介节肢动物;
治疗感染者 甲苯咪唑、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二、钩虫
H00kworm; 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d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 ,分别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1.成虫
(1)两种钩虫共同点:
;(2)两种钩虫的鉴别:;;交合伞和交合刺;;
;3.幼虫;杆状蚴;生活史过程模式图;
寄生部位 小肠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口、胎盘或乳汁感染
幼虫体内移行损害的主要部位 肺脏
;1. 幼虫
钩蚴性皮炎(着土痒 )
钩蚴性肺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成虫
;钩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虫体吸血量大,边吸血边排除;
头腺分泌抗凝素,使血液渗出;
频繁更换吸血部位,造成更多伤口渗血
虫体损伤肠黏膜,影响宿主对营养物质
的吸收。;粪便查见虫卵或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
(1)虫卵的检查
直接涂片法 容易漏检
饱和盐水浮聚法 首选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高,可以鉴定种类
;适用范围 早期感染、轻度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多次粪检阴性的疑似患者;
常用方法 ID、IFA ELISA等。; 1.流行
世界性分布,我国南方多于北方,多数地区两种钩虫混合感染,但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流行因素:自然环境条件、粪便管理不当、生活尤其是劳作方式。;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加强粪便管理;
加强劳动防护;
治疗药物 用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
三、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Trichuris trichiura; 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导致肠壁组织慢性炎症反应,引起鞭虫病。
;1.成虫
形似马鞭,前细长,后粗短。活时暗红色,死后灰白色;雌虫长35~50mm,雄虫长35~45mm。
;;2.虫卵
;感染性卵;生活史过程模式图; 寄生部位 回盲部
感染阶段 感染性卵
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
幼虫体内移行 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