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织蛾OpisinaarenosellaWalker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椰子织蛾OpisinaarenosellaWalker图

PAGE  PAGE 4 附件1 椰子织蛾检疫鉴定特征 1.分类学地位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异名:Nephantis serinopa Myrick)又名黑头履带虫、椰蛀蛾,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织蛾科(Oecophoridae) 木蛾亚科(Xylorycitnae),英文名为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 2.国外分布 椰子织蛾原产亚洲,目前有文献记录报道的国家有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泰国。在老挝、越南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可能也有发生分布。 3.寄主植物 椰子树 Cocos nucifera L.,扇叶树头榈 Borrassus flabellifer L.,枣椰树Phoenix dac-tylifera L.,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 L.,野生枣椰树P.theophrasti Greuter,银海枣P.sylvestris Roxb,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 Rottboell,董棕Caryota urens L.,非洲棕 Hyphaene thebaica L.,甘蓝椰子Oredoxa oleracea Kurth,蒲葵 Livistona chinensis Rob,香蕉 Musa spp.。 4.危害症状 该害虫主要以幼虫从棕榈科植物的下部叶片向上危害,将叶肉吃光,使叶片形成干枯状。幼虫在叶片背面形成蛀道,蛀道内粪便与其吐丝交织。椰子织蛾与椰心叶甲不同,椰子织蛾同时危害椰子树的老叶和新叶,而椰心叶甲仅危害椰子树新叶。 5.形态特征 成虫(图1、2) : 成虫为小型蛾类,体长(从前头到腹端)10-12 mm。翅宽大被厚鳞,灰白至浅黄灰色间有许多深灰色斑。下唇须长,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第3节与第2节等长。触角长5~7 mm,38~42 节。中间各节呈圆柱形,最后一节呈锥形( Jayaprakash &Prabhu,1986) 。两性相似,但雌虫略大,雌虫的触角略比雄虫长,前翅有3个模糊斑,雄虫后翅端缘具毛。 卵: 半透明乳黄色,长椭圆形,具有纵横网格,成堆产于叶片上。 幼虫(图3、4、5) : 成熟幼虫长20-25 mm,头和前胸暗褐色,中胸微红色,腹部背面及侧面通常有5条褐色纵纹。幼虫5~8个龄期。雌、雄幼虫大小相似,雄性 6~8 龄,腹部第 9 节前缘腹中腺表面有一圆形凹陷,雌虫无此凹陷,这一特征可用于辨别幼虫的性别。 蛹(图6) :红褐色,雌、雄虫蛹质量分别为( 22.18 ±0.99) 、( 17.73 ±0.09) mg ( Santhosh & Prabhu,1987) 。 6.生物学特性 据报道,椰子织蛾成虫可以飞行,大多在晚间活动。雌蛾在叶片背面产卵。卵一般产在老叶上,卵量达 59 ~252 粒,平均 137 粒。在印度,椰子织蛾卵期大约 5 d,幼虫期 42 d,蛹期 12 d,成虫寿命 5-7 d,全世代需 2-2.5 个月,1 年发生 5 代( Nirula,1955) 。 (注:本材料由深圳局技术中心完成,图片由广东局提供) 椰子织蛾形态特征及为害状 1 2 3 4 5 图1~3 椰子织蛾成虫、蛹、幼虫 图4-5 椰子织蛾为害症状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