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似蚓蛔线虫.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形态 成虫 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虫体呈长圆柱形,头、尾两端略细,形似蚯蚓。活虫呈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可见有细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索。口孔位于虫体顶端,其周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背唇瓣一个,较大,亚腹唇瓣两个,略小。唇瓣内缘有细齿,外缘有乳突。直肠短,雌虫消化道末端开口于肛门,雄虫则通入泄殖腔。雌虫长约20~35cm,个别虫体可达49cm,最宽处直径约为3~6mm,尾端钝圆。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盘绕在虫体后2/3部分的原体腔内,阴门位于虫体前、中1/3交界处的腹面。雄虫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约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盘绕在虫体后半部的原体腔内。具有一对象牙状交合刺,在泄殖腔前、后有多对乳突。 虫卵 自人体排出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受精蛔虫卵呈宽卵圆形,大小约为45~75×35~50μm, 卵壳自外向内分为三层: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壳质层较厚,另两层极薄,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分清。卵壳内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有新月形空隙。卵壳外有一层由虫体子宫分泌形成的蛋白质膜,表面凹凸不平,在肠道内被胆汁染成棕黄色。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88~94×49~44μm,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 图16-4)。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呈无色透明,应注意与其他线虫卵的鉴别。 图16-4 蛔虫卵 生活史 蛔虫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阶段。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散布于土壤中的受精蛔虫卵,在潮湿、荫蔽、氧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的条件下,约经2周,虫卵内的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过1周,幼虫进行第一次蜕皮后变为二期幼虫。卵内含有二期幼虫的蛔虫卵,称为感染期卵。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卵后,在小肠环境条件(温度、pH、低氧等)的综合影响下,幼虫分泌含有酯酶、壳质酶及蛋白酶的孵化液,分别作用于卵壳各层。同时,卵内幼虫的活动性增大,最后破卵壳孵出。孵出的幼虫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并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经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肺,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在幼虫经过第二次及第三次蜕皮(约在感染后10天内),发育为第四期幼虫。然后,四期幼虫沿支气管、气管移行到咽,被吞咽入食管,经胃到小肠。在小肠内,幼虫进行第四次蜕皮后,经数周逐渐发育为成虫(图16-5)。自人体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一条雌虫每天排卵可多次24个,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通常为一年左右。 图16-5? 蛔虫生活史 蛔虫通过其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肪酸。成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厌氧糖酵解过程而获得。由于成虫的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低,因此只能将糖分解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再经过多种酶的作用,最后生成苹果酸。在线粒体内,其中一部分苹果酸进行称为替代途径的还原反应,经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在这个反应中,多产生一分子的ATP。这也是蛔虫适应低氧寄生环境的结果。 致病 蛔虫幼虫和成虫对人体均有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机械性损伤、变态反应及肠功能障碍等。 1.幼虫期致病 在人体内,自二期幼虫侵入肠壁开始,到经肝、肺移行,发育至最后在小肠内寄生等,均可引起组织损伤。在肝、肺,幼虫周围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而转变为由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其中以肺病病变更为明显,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扩张及粘液分泌增加等。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并多在1~2周内可自行消散。这种单纯的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表现,即称肺蛔虫症,亦称Loeffler综合征。当重度感染时,幼虫也可侵入甲状腺、脾、脑、肾等器官,引起异位损害。若通过胎盘,也可到胎儿体内寄生。 2.成虫期致病 蛔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由成虫引起,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由于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以及代谢产物毒性刺激的原因,不但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造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障碍,而且影响机体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A、B2和C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