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近现代全球变化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章近现代全球变化选编

第八章 近现代全球变化;主要内容;;;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1、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的三个途径: (1)通过工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人为排放; (2)由土地覆盖变化而改变与大气交换的比例; (3)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在大气中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改变大气中原有的平衡。 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变化的主要表现: (1)使一些成分的含量增加,如CO2、SO2、CO、N2O、CH4等; (2)使另一些大气成分含量减少,如O3; (3)改变一些大气成分性质,如大气中水的酸化; (4)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如氟利昂。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全球增暖的表现;全球增暖的直接证据;全球增暖的间接证据;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原理;温 室 效 应;温室效应在全球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观测到的全球充分混???的温室气体含量;CH4;大气中的含卤成分;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O3 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过去二十年平流层O3减少导致的平流层系统负辐射强迫量为0.15W/M2 。另外,据有限的观测和模拟估计, 1750年以来对流层的O3含量增加了约35%,导致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增加0.35±0.2W/M2。 一些气体只产生间接辐射强迫作用,包括NOx 、CO 和各种有机物等。 ;气溶胶及其性质和分布 气溶胶的主要气候作用 直接辐射强迫作用 间接辐射强迫作用 ;大气气溶胶(aerosols);气溶胶的粒径:10-3-102μm 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高度的时空可变性。 在大气中寿命只有几天到几周。 其清除机制是干沉降(从大气中直接降落到地面)和湿沉降(在降水过程中与雨滴一起落到地面)。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气溶胶随高度的分布;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气溶胶辐射强迫定量化的主要困难;大气臭氧及其气候、环境和生态作用 大气臭氧的分布、变化规律和臭氧洞 平流层臭氧的控制因素和臭氧洞的形成原因 ;1930年美国查普曼(Chapman)因发现臭氧形成的化学理论而获诺贝尔奖。 O2+hv(240nm)=O+O O2+O=O3 2O3+hv=3O2 实际上,除了查普曼的臭氧去除机制外,更重要的途径是催化反应机制: Y+O3=YO+O2 YO+O=Y+O2 其净结果是:O3+O=2O2 其中Y主要指平流层中的三类物质,即奇氮(NO,NO2)、奇氢(OH,HO2)和奇氯(Cl,ClO)。物质Y破坏了一个臭氧分子,但Y本身并没有被消耗,可以继续破坏下一个臭氧分子。;臭氧的气候、环境和生态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高浓度臭氧对人的呼吸系统的破坏。UV-B的增加引发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矮化、农产品质量下降、死亡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通常在高纬度地区密度较大)等。 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降低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分解、促进水中溶解有机质的降解等。 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影响:UV-B增加对流层O3和其它氧化剂如H2O2的生成,使一些城市地区的O3超标。而这些氧化剂对人体健康、动植物不利。;臭氧的垂直分布;南极臭氧洞; 两个时间段臭氧含量偏离平均值,但在9、10、11月更明显。目前,这种趋势在加强。总之,臭氧总量不断减少!;NASA Historical Imaging Of The Ozone Holes Rapid Growth 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 (TOMS) October 14 1980-2000 ;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臭氧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 CFCs和氮氧化物等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作用;虽然这些物质的排放有呈减小趋势,但由于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性质较稳定,大气中缺乏其有效的清除机制,因而其对臭氧的破坏将是长期的。 (氟利昂是氟氯代烷的商品名称,哈龙是含溴的卤代烷烃的商品名称。) 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破坏几万个臭氧分子,一个溴原子自由基其破坏能力是氯的30-60倍。且两者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 实际上,上述催化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 CFCs和哈龙进入平流层后,通常是以化学惰性形态存在,并无原子态的活性氯和溴释放。 南极冬天极低温度造成的两种重要过程却起了重要作用。 极地涡旋:极地空气受冷下沉,形成一个强烈的西向环流,使南极空气与大气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使涡旋内部的大气成为一个巨大的反应器。;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 对平流层臭氧变化长期趋势的影响;1、温度变化 在过去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3-0.6C。 增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均匀。 时间上,20世纪前40年和最近20年两个时段增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