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颗明珠 同放异彩――读俞平伯、朱自清两篇同名散文想到的的论文.doc
两颗明珠 同放异彩――读俞平伯、朱自清两篇同名散文想到的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俞平伯朱自清同题同名散文桨声灯影河水月光瑰宝珍珠
【文论文摘要】1923年8月的一个晚上,俞平伯与朱自清同乘一船,畅游秦淮河,事后两人同题作文,记述此行此情此景。两篇同名散文都是境界极佳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中国散文艺术中的珍珠。两篇《桨》,从题材上讲完全是一样的,思想倾向也基本相同,但其风格不同,情致互映,艺术笔法也各有千秋。同一景物、同一秦淮河上的夜景,在两个人笔下却有不同的意境和感知,可以说他们列出的意境是独特的,有各自的体验,体现着个性发展,情感表现和审美感受力之不同。两篇《桨》的主导倾向是对现实意识局限性的超越,是全面自由的审美意识的体现,这就是该文的美学魅力之所在。
1923年8月的一个晚上,俞平伯与朱自清同乘一船,畅游秦淮河,事后两人同题作文,记述此行此情此景。俞先生先写成,由于“候他文脱稿”,至到朱先生以同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下简称《桨》)写成后,两篇散文同时发表在《东方杂志》第2l卷第2号上。这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一段佳话。至于俞朱二人的关系,他们不仅同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同创办过《诗》的月刊,而“在小品文(即散文,笔者注)的领域中,也常常是俞朱两家并存的”,“他们的发展,在最初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在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时代”。.(阿英《朱自清小品序》)
两篇《桨》,从题材上讲完全是一样的,思想倾向也基本相同,都表现“五·四”退潮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面前、在历史文化心理重负下的一次想寻觅又尽闲适,又无法轻松自怀的,不无迷惘、彷徨的复杂情绪、心理。但其风格不同,情致互映,艺术笔法也各有千秋。正如文学评论家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中所评说的那样:“我们觉得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是细腻而深秀;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浓郁的氛围,朱先生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俞先生是‘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而朱先生的???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正因为它们各显其不同的风采,所以才都留在了现代散文里。作家创作,往往是在寻找,创造某种风格,有了这种“调子”,那主题也就具体确定下来,艺术形象也就萌发了。我们欣赏时,一旦感受到了作品的风格,就等于进入了某种艺术意境,那具体的个性化的审美方法也就形成,也就找到了理解作品的途径。
同一对象(秦淮河上的夜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再现、表现?就是因为文学作品不仅是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的再现,而且是自我本身的表现。正因如此,所以对同一客观世界的再现,由于审美理想,即主体因素的不同,在艺术形象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特点。如同是写灯光,朱先生是“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明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注意,黯淡的灯晕水波,逗起游人的美梦,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同步展开。俞先生写灯光正好与朱先生相反,“看!初上的灯儿们的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却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显然这里的写景是直接在道情,他把朱先生那化在晕黄灯影中的细腻、婉转、深秀、含蓄的心境直接道了出来。以“微漾着、轻晕着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我们看,俞先生对着景色,马上就要进行生涩的心理剖析,批评思想倾向。在歌女表情“如花的笑”——“色”之后,马上发了一段“色”即“空”的议论,似有似无,以此来遏制“欲”的冲动。他这绵密柔腻的笔墨与朱先生画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相照,显然朱先生的清秀散淡。
他们都写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的绮丽夜景,写出了桨声、灯影、河水、月光之间的关系及变化,水中灯影、灯下水光、悠扬笛声与缠绵月色相互交融的一幅幅和谐而多种色调、多种情味的画面美景。但同中又有异,其艺术手法、文笔情韵和整体意境效应是不同的。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他将秦淮河上的夜景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把景分成若干段。如写桨声,是幽凉沉重的汨汩之声;写灯影,是昏黄的光晕漾成了朦胧的梦;写河水,是静静的,冷冷的绿着的,凝着六朝脂粉渗着歌妓的泪,又载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道德反省的。还写了天未断黑时与灯火通明时的河水变化,由“阴阴的变为沉沉了”。写灯光压倒月色以及灯与月并存、交融的变化。总之,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