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析当下学者散文创作疲顿的原因的论文
论文摘要:当下的学者散文创作精品匮乏,风光不再。究其原因,大致有时代原因、艺术表现原因、学者自身原因
论文关键词:学者散文 疲顿原因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学者散文曾煊赫一时,它引领中国散文创作从马鞍形凹槽中走了出来。在这支作家队伍中,既有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老生代”名宿,也有余秋雨、陈平原、雷达、赵园等“中生代”中坚,还有祝勇、林贤治、余杰等“新生代”新人的加盟,他们的散文或随笔创作,将书斋艺术融入社会文化,用学者精神灌注民众生活的努力,大大拓展了知性美的空间,促进了文学特别是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看,“学者散文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感,看到了一代学人艰难不屈的治学人生路”①。
然而到了今天,严格意义上的学者散文受到了外在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散文随笔的冲击,也受到社会文化体制的汰选;内在的由于创作者和创作方法的根本矛盾导致学者散文走向了今天的颓势。探究其由盛转衰的原因或可为后人提供些借鉴。
一、时代原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秋雨散文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当时余秋雨先在《收获》杂志专栏刊登而后又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虽然出现诸多的知识性缺憾和写作技法方面的不足,但能将写作资源定格在历史的废墟上,文采翩翩,畅往以思今,他的作品的出现,学者散文大受追捧,令作者和出版商大感意外,更有洛阳纸贵之势,遂引得和者随者接踵而至。市场、媒体、读者与众多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或仍然处在主流位置的文人共同组接了一个泱泱大观的学者散文传播系统。.cOm当时的学者散文之所以如此辉煌,是因为它恰好把握了当时的文化语境。当代散文在建国十七年主要是以抒情散文为主,且主要歌颂“新时代”,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朝鲜战争等,创作空间非常狭小,成就最大的三大家也成为散文创作的固定格式,反过来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文革”后的散文出现了艺术上散文概念的“窄化”倾向,内容上主要批判“文革”。这些散文多远离作者心灵,少有作者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正因为此,散文批评家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间开展了关于散文发展和革新的大讨论,在这种期待中,学者散文应运而生,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肇始了文人尚可以在工具理性的旗帜之外另择创作路径,迎合了接受者批评家对散文新体式与散文作家身份新定位的双重期待,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喻大翔认为学者散文的创作主体之“学者”有这样几层含义:①有专业影响下的气质和心理,迥异于不同学科的高级知识分子;②术业有专攻;③拥有自己的学识思想、思维方式和理想法则;④因其创造性的成果能够改变本专业的历史,影响民族、人类的精神构成与生存方式;⑤有殉道精神。这是中国文人对学者含义的界定。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的“载道”的集体无意识依然如鬼魂附体般缠绕。这在学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甚至以为它是处在边缘状态的文人的一次集体呐喊,一次明显的试图回归话语中心的努力尝试。尤其对历史和传统文化弊端的批评都是羞答答地讽喻当下。以余氏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始终站在历史的悬崖边行走吟唱,在历史废墟中翻找可用以代言或者藏匿内心的包装素材,通过对已经烟消云散的故事的重新堆砌,借以显微阐幽,聊以遣怀,并试图以其才情与雅趣匡正当下文坛社会的流弊,更欲以其思想与睿智来点燃各自心中隐逸已久的文学梦。近十年来的学者散文一方面反对杨朔式的载道说教的文风,摒弃其物—事—人—理的写作模式,抵制其大而无当的“大我”情感;一方面在旧址上重建了一种同样是抒发大我思想的写作模式。周作人说:“言他人之志即是载道,载自己的道亦是言志。”我们学者散文大多是在“言志”的幌子下去“载道”,用散文研究专家王尧的话说:“写作者的个人情怀、胸襟、人格在文本中越来越贫乏和格式化,而忘记了所有的文化关怀都与关怀者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原创力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就可能失去精神的个性与深度。”这种“载道”的个性和思路的模式化逐渐形成学者散文的套路模式;一旦学者散文形成稳定的创作姿态,必然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的文学是没有生命的,其前景展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学者散文在出现之初曾经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成为一时之盛,各出版社竞相以各种名目策划出版老、中、青散文家的作品,甚至大量重复选题,这种轰炸式、掠夺式的出版也使得读者很快产生阅读疲劳,甚至厌倦。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我毁灭。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和完善的今天,人们开始正视和面对相对庸常的日常生活,心态也日趋平淡。社会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化,宏大叙事的作品遭遇冷遇,所以学者散文这样阳春白雪式的作品自然就曲高和寡了。
二、艺术表现手法的原因
学者散文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