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的论文.docVIP

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的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的论文.doc

  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的论文  摘 要:《红楼梦》的“顽石”意象虽与女娲神话有关,但它不是女娲神话的本有因素,而是该神话流转过程中发生置换变形的产物。顽石意象基于古代文人特有的“寒士”体验,生成于唐宋诗词传统。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叶燮等人的书写又给它赋予了抗拒主流价值、维系个人真性情的启蒙价值。《红楼梦》中的“顽石”意象是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来自女娲神话无疑。所以周汝昌先生强调要从“女娲炼石补天”这一神话的本原意义上理解“石头”意象的象征意味。周先生强调此点的原因是续写者程伟元、高鹗恶意修改小说原文,将石头说成是“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石头”(第l回),从而把小说主旨附会到“顽石点头”、幡然悔悟这样的佛家意旨上去了。看来“顽石”寓意攸关小???题旨,不可不辩。周先生指出,石头出自补天济世的女神之手,那么他幻化来到人间,绝不是专意“向人间惹是非”,或“枉人红尘”,“受享一番”的,作者这样写只不过在曲意调侃。对于顽石,先生指出:“它想得很多,他看到了很多不幸和不平。它想改变这种不幸和不平的状况。可是,他愿望不得实现,‘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种胸怀心境,在字面上好像雪芹只指‘身前’那次‘无材补天’的事,其实‘身后’这次‘枉入红尘’也是如此,换言之,两次本是一回事的幻笔。”周先生意思是,石头既然出自女娲之手,那么自然要联系女娲的功业理解“石头”的心志。关于女娲,周先生强调:“那女神并不是世外仙君,瑶池圣母,她是为人间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言下之意,经她手造的石头自然也有“补天”、“济世”之志,作为“身后”化身的宝玉当然就不是书中所说的“富贵闲人”,而至少应理解为具有救世情怀的人,石头及宝玉的痛苦是由救世心志引起的,那么小说的悲剧意味中也就有了“欲济世而不能”这样一层意思。.先生从本源上考索“顽石”象征意味的思路是恰切的,但对于“顽石”与女娲神话关系的理解,未免简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汉代女娲补天济世的故事中,还找不到“顽石”的影子。“顽石”意象在  可见“顽石”虽与女娲神话关联,但并不是神话的原有因素。“顽石”是文人借助神话表达特有身世体验的形式,从诞生之初就是“寒士”的表征。“寒士”意识中公共性的拯救期待自然要淡薄一些,反倒是某种寂寞幽怨的情思和强韧的心志体验要浓厚得多。500多年后,曹雪芹的友人张宜泉作《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诗云:“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白寻。寂寞西郊人罕到,有谁曳杖过烟林?”这首诗令人想到荒郊野外、草丛深处的一块石头。今天的北京大观园曹雪芹纪念馆的大厅里有意摆放着一块粗糙的石头,右上角是作者孤苦的面影,身后是一本大书《石头记》。这一设计是很恰当的。蜗居于北京西郊,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困顿寂寞,不正是一块弃石的境遇吗?“寂寞西郊罕人到,有谁曳杖过烟林”,辛词中从野烟荒草丛中一路“拄杖”前来的赵先生在哪里?他能再一次穿过西郊的那烟雾弥漫的树林一路前来,殷勤叩问“千古几风雨”吗?      二、叶燮和曹寅  叶燮(1627—1703)字星期,有《已畦集》传世。叶朗先生早就指出,曹雪芹无疑很早就通过祖父曹寅的藏书接触过《己畦集》,从而使叶燮及其家庭的很多特征都表现在《红楼梦》中。叶燮的母亲沈宜修以及三个姐姐都是名噪一时的闺阁诗人,周汝昌和叶朗先生都以为大观园中聚集那么多女诗人正是以此为原形的;尤其是三姐叶小鸾幼年聪慧,诗才颇高,但年17岁未嫁而卒,为黛玉原形。②叶燮本人对曹雪芹的影响,叶朗先生只注意到《原诗》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其实叶燮承自晚明的孤傲人格也通过诗文影响了曹雪芹的人格,进而影响了《红楼梦》“顽石”意象的设计。   叶燮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但只在康熙十四      一、女娲神话的流转与   “顽石”意象的出现      对于神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话经常被引为经典原则:“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在特定论题下对古希腊神话的形成机理的概括,如果不加辨析,必然会影响对神话之流转性特征的认识,忽视一些神话意象在文明时代的生成性(constructional)特质。第一,既然神话随着自然力的被支配而消失,那么文明时代有神话吗?神话是不是在文明时代消失了呢?我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感到文明时代神话的真实存在,但又不能质疑马克思的判断,只好提出“大神话”的概念,指出阶级社会依然存在未经征服的自然,存在着产生神话的基础。其实文明时代创生神话已是不争的事实。荷兰宗教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