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受体学说和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 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一、受体的定义及特征;大多数药物必须先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
的某些特定分子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这些特定分子被称为受体(receptor),它
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有的位于细胞
膜,有的位于胞浆和细胞核,大多数是
某些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具有严格的
立体专一性,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
(配体)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或
受点。通过对受体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已经使人们确认了受体的存在/
;受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Langley分
别于1878年和1903年在研究阿托品和匹
罗卡品对猫唾液腺,以及箭毒对骨骼肌
的作用中发现,这些药物不是通过作用
于神经、腺体或肌肉,而是通过作用于
生物体内的某些“接受物质”(以后又有
人称之为“作用点”)而起效的,并且认
为药物必须先与之结合才能产生作用。
;1910年又发现,??上腺素对去交感神
经的动物仍有作用,进一步证实了“接
受物质”的存在。受体这一名称是1909
年由Ehrlich首先提出,他以“受体”这
个名词来表示生物原生质分子上的某
些化学基团,并提出药物只有与“受体”
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同时还指出,受体具有识别特异性
药物(或配体,ligand)的能力,药
物-受体复合物可以引起生物效应等
观点。与受体相比,生物活性物质
的分子量往往很小,故通称为配体。
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自身调
节物质或药物等。
;1926年Clark以乙酰胆碱抑制心脏为例,
计算了药物发生作用时药量所含的分
子数及其面积,并与心肌总表面积进
行比较,表明药物分子只能覆盖心肌
面积的0.016%,从定量计算领域为受
体学说提供了支持。 ;1935年Dale根据植物神经末梢释放递
质的不同,将传出神经分为两类,即
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受体
也分为肾上腺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1948年Ahlquist提出了α-和β-两种肾
上腺素受体亚型的概念; ;同年,Pawell及Slater合成了第一个
β-受体阻断剂二氯异丙肾上腺素(DCI),进一步确认了β-肾上腺素
受体的存在,支持了Ahlquist的假说。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受体的分离
和鉴定成为可能,这样可以直接认识受
体,例如通过超速离心等技术分离细胞
及其亚细胞结构;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和放射自显影技术对受体进行提纯、鉴
定或定位,再以化学方法确定其立体分
子结构等。
;受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神
经递质类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
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类
受体(如胰岛素、甲状腺素、胰高
血糖素、催乳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类等),自身调节物质受体(如前
列腺素、组胺、5-HT等)以及中枢
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受体(如吗啡、
苯二氮卓、GABA受体等)。
;受体的性质如下:
①? 灵敏性:只要很低的药物浓度就能产生
显著的效应。
②? 选择性:不同化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完
全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强于阻断剂。
③? 专一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型
的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效应类似。例如普
萘洛尔为β-受体阻断剂,它阻断肾上
腺能β-受体而起到降压、抗心绞痛、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二、受体学说 ;其中D代表药物,R为受体,DR为药
物受体复合物,E为效应,K为反应速
率常数。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反应由它
们之间的亲和力(affinity)所决定。由
上式可见,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首
先是药物与受体结合,结合后产生的
复合物仍可解离。 ;配体(包括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化学力主要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偶极键、氢键,以及范德华引力。药物与受体结合部位不止一个,因此各部位可能以不同的结合力(键)来结合。药物和受体结合产生效应有以下学说:
;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占领学说分别由Clark和Gaddum于
1926年和1937年提出,该学说认为:
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
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占领受体的
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
最大效应。 ;当50%受体被占领时,所产生的效
应就是最大效应的一半。但实际上,
作用于同一受体的药物其最大效应
并不都相等。
;1954年Ariens修正了占领学说,他把
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的大
小称为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α)。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仅需要有亲和力,
而且还需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
而产生效应。 ;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虽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故
不产生效应。亲和力以药物-受体复合
物解离常数(KD)的倒数(1/KD)来
表示。KD是引起最大效应的一半时(即
50%受体被占领)的药物剂量。
;1956年St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