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玄学思想对湛方生的影响的论文.doc
论玄学思想对湛方生的影响的论文
关键词:湛方生 时代烙印 玄学思想
摘 要:东晋国家残破,山河分崩,而玄学正好以其崇尚虚无的本质特征,给士大夫们提供了精神解脱的良方,因此使得玄学思潮盛行,而生当东晋的湛方生也深受时风浸染,他的思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东晋偏安一隅,实际上是国家残破,山河分崩,异族入主中原,东晋士大夫无论如何通达夷泰,亦难摆脱精神上的困扰和失落,而玄学正好以其崇尚虚无的本质特征,给士大夫们提供了精神解脱的良方。生当东晋的湛方生深受时风浸染,他的思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一
《文心雕龙·论说》云:“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刘勰认为,玄学之兴起,与正始年间朝廷的文化政策有关。而肇始于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思潮,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
一种理论的产生,它为社会所接受的程度,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要的程度。玄学之所以一出现就为士人所普遍接受,并且成为两晋的主要的思想潮流,决非一种偶然现象,也决非曹魏改制的一时需要。它乃是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现实生活的要求。
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一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起来。士人以往所信奉的儒家一套人生理想、行为规范,已经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任情而行成为一时风尚。但这种任情而行的风尚,只能是一种过渡的现象。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它的思想信仰。玄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它是士人寻找来的一种思想归宿,一种用以填补儒学失落之后的思想位置的新的理性的依归。.“东晋玄学一枝独秀,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①
二
由于对西晋覆亡之因的反省,东晋初年不少人士,其中主要是一些史学家,强烈抨击崇尚《庄》、《老》,标榜玄虚的清谈之士,视其为西晋覆亡的罪魁祸首。如干宝在《晋纪总论》中说西晋时“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②,以至造成西晋的倾覆。卞壶对东晋“贵游子弟能谈嘲者,慕王平子、谢幼舆等为达”的行为,于朝中加以严厉批评,谓此“背礼伤教,罪莫斯甚!中朝倾覆,实由于此”③。但玄学清谈之风并未因此而消减,反而在士族势力的倡导下形成一时之尚。皇帝带头尚玄,史载东晋元帝“餐服玄风”,《晋书·简文帝纪》称简文帝“清虚寡欲,尤善玄言”。《晋书》卷九三《外戚·王濛传》:“简文帝之为会稽王也,与孙绰商略诸风流人,绰言曰:‘刘惔清蔚简令,王濛清润恬和,桓温高爽迈出,谢尚清易令达。’”执掌大权的丞相王导,就是位本格的玄学家。王导拥戴东晋三帝,执掌枢机,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功勋卓著。他“少有风鉴,识量清远”④。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宽松、清静的政策,认为“镇之以静,群情自安”⑤,这显然是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世说新语·文学》篇载:
旧云:王丞相过江,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可见王导这位素有“江左管夷吾”之称的世族领袖,在文化上扮演着谈席翘楚的角色。王导身为首辅,所谈三理,皆魏晋以来诸玄学家悉心探讨的著名命题,“声无哀乐”、“养生”之论,嵇康早有精微辨说,“言尽意”论,欧阳建等亦曾详加论述。王导能在此类问题上“无所不入”,可知其玄学修养之深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王导执政期间有关玄学清谈的情形: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参加者有谢尚、殷浩、桓温、王濛、王述等,皆一时俊彦,亦朝中要员。丞相以下官吏更是“为玄是务”,清谈之风极盛。当时玄学名家尚有殷融、庚亮等。至中期,又有谢安、庚翼、庚冰、孙盛、桓温、刘恢、孙绰、许询、庚阐、王献之、谢万等一大批重要人物兼为玄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谢安。谢安与王羲之曾有—段对话: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⑥
其实王羲之并非纯儒,他也“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而且自称“吾素自无廊庙志”⑦,所以其志尚与谢安应无大差异。此时见谢安“有高世之志”,而说出一篇“勤政”道理,可以理解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