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溢洪道.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章 溢洪道

水工建筑物课件 ;第七章 岸边溢洪道;7.1 概述 ; 1、设计要求 ⑴ 过得去——能通过设计的泄流量(控制段)。 ⑵ 泄得下——主要指泄槽的设计要满足泄流要求。 ⑶ 冲不垮——主要指泄槽和下游消能工在高速水流作用下不发生破坏。; 2、优点 ⑴ 超泄能力大(表孔)。 ⑵ 闸门总作用力P小,操作检修 方便,安全可靠。; 二、类型 1. 正槽溢洪道——堰轴线与泄槽轴线接近正交,过堰水流的流向与泄槽的轴线方向一致。 ? 2. 侧槽溢洪道——堰设在侧槽一侧,过堰水流在侧槽内转向约90o后经泄槽泄下。适应于坝址处山头较高,岸坡陡峭时,无合适地形布置正槽溢洪道或开挖量过大。缺点是流态不如正槽溢洪道。?; 3 井式溢洪道——在平面上进口为一环形溢流堰,水流过堰后,经竖井和隧洞泄出。 当水位上升,喇叭口溢流堰顶淹没后,堰流即转变为孔流,所以井式溢洪道的超泄能力较小。当宣泄小流量,井内的水流连续性遭到破坏时,水流很不稳定,容易产生振动和空蚀。 我国目前较少采用。; 4. 虹吸溢洪道——与坝体结合在一起,利用虹吸作用,能在较小的H下得到较大的泄流量,水流出虹吸管后由泄槽泄下。 优:管理方便,可自动泄水和停止泄水,能比较灵敏地自动调节上游水位。 缺:①结构复杂;②管内检修不便;③进口易堵塞;④真空度较大时,易引起空蚀;⑤超泄能力较小。;7.2 正槽溢洪道;2.布置原则; ⑵ 地质——力争布置在较坚固稳定的岩基上,如土基应布置在挖方上,还须进行地基处理,如岩基有断层,破碎带等应摸清情况,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如风化层太厚或挖方过多会引起山坡坍塌,可考虑采用隧洞泄洪。; ⑶ 枢纽布置——溢洪道进口应位于水流顺畅处,与土石坝应有相当的距离;如太近,则须加设导墙(或加强临近坝坡的护坡),溢流堰前加引水渠应较短,以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泄水能力。下游出口应距坝脚及其它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200m),太近则须增设合适的防护建筑物。 ; ⑷ 施工——对出渣路线及堆料场都要合适地布置,有可能利用开挖的土石方量来填筑土石坝,避免各建筑物施工相互干扰。 ⑸ 管理运行——方便、安全、可靠,解决好溢洪道与大坝之间的交通问题和通讯问题。;一、引水渠; 2、v、i v应大于悬移质不淤流速,小于渠道的不冲流速,设计流速宜采用v=3~5m/s。(碧口岸边溢洪道,v= 5.8m/s) 引水渠底坡可做成:i=0或逆坡,不设正坡。 3、引水渠的过水断面一定要大于控制段的过水断面。 ; 4、开挖和衬砌 岩基:接近矩形。新鲜岩石为1:0.1~1:0.3,风化岩1:0.5~1:1.0。可不衬砌。 土基:梯形。边坡根据土坡稳定要求确定,一般1:1.5~1:2.5。要衬砌混凝土板、浆砌石护面。;二、控制段(溢流堰); (3)驼峰堰——是一种复合圆弧的低堰,是从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堰型 。m=0.40~0.46。岳城水库溢洪道采用驼峰堰。 ⑷ 折线形堰——为获得较长的溢流前沿,在平面上将溢流堰做成折线形,称折线形堰。堰体由若干个折线组成,形同迷宫,也称为迷宫堰。 体形设计要求:尽量增大流量系数,但要控制泄流时不产生空穴水流或诱发危险振动的负压。 常用的堰形:宽顶堰、实用堰; 2.实用堰 多采用非真空堰。 高堰:P1/Hd>1.33, 低堰:0.3≤P1/Hd≤1.33,其流量系数m介于 重力坝和宽顶堰之间。 定型水头:Hd=(0.65~0.85)Hmax。 上游堰高:P1≥0.3Hd; 下游堰高:P2≥0.6Hd。 ; ;三、泄槽; 2、纵断面; 3、横剖面;(二)收缩段、扩散段和弯曲段;1、收缩段 合理的收缩段应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度最小,对收缩段以下泄槽中的水流扰动最小。根据冲击波理论:冲击波的最大波高决定于侧墙偏转角θ,偏转角大,最大波高也增大,而与边墙偏转曲率无关。; 确定:(1)收缩段的长度L, (2)侧压的偏角θ。; 由于这些作用叠加的结果,将使下游流态更为复杂。如果能使 、 分别与 、 重合,如图7–11(b)所示,即正扰动的反射和负扰动的反射同时在同一点发生,两者互相抵消,其结果是收缩段以下的下泄水流被导向与边墙平行,扰动减至最小。361 ; 根据动量原理,偏转角θ和产生冲击波后的水深h2之间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