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虽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由于社会现实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需要,却一直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
1、规范属性的礼仪规范和封建纲常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共识性规范,在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共识性规范就被社会中的当权者作为维护自己权力和统治的工具。为了使加入自己意志的规范成为共识性规范,统治者一方面采用现实的力量来维护规范的实施,另一方面则针对人的属性追求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所以就要进行礼仪规范和封建纲常教育。
(1)礼仪规范
礼教始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为人们的行为制定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封建君主的利益。“凡民之事,莫不出于礼。”(《新唐书·礼乐志》)礼是立国的准绳,是周代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一切典章制度。西周礼教的特点是将礼义的传授与礼仪的训练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它不仅要求学生懂得“君臣之义”与“长幼之序”这些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演礼”,使他们的行为举止合乎礼节。对于统治集团中的人来说,礼教即是对日常仪式规范规定的遵守。 礼教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贵族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二是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行为的规范;三是西周政治、军事、法律制度。
《周礼·大司徒》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阳礼”是指乡里之中进行的“飨饮酒礼”,行礼时一般要以年龄为序,目的在于使百姓懂得长幼有序的道理,养成谦逊、敬老、无争的民风。这对于维护“王道”的秩序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有婚姻家庭中的礼教,所谓“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就是这方面的教育。阴礼指婚姻之礼,借此礼俗以阐明相亲之义,使天下无怨妇旷夫。
春秋时期,孔子对礼格外关注,孔子经常给弟子讲“礼”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当时儒家经籍中的《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东汉时合称《三礼》。其中《周礼》是讲各种官制,《仪礼》讲各种典礼、仪节,《礼记》则阐明礼的性质、意义与作用。
古代礼仪分为皇帝礼仪和一般礼仪。皇帝礼仪分为以下三种:①朝觐礼仪,简称朝礼,它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②封禅礼仪: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仪式。本质是一种告礼,在易姓而王,或有巨大成功时,向上帝报告成功,以报答上帝的恩惠。③祭祀礼仪:古代帝王的重大祭典。主要包括对天、地、祖先、名山大川的祭祀。一般礼仪分为以下几种:①婚姻之礼:汉代的婚仪与经学的“六礼”完全吻合。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程序。“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献纳采择之礼。“问名”,即询问女子姓名、八字。这是为弄清女方姓氏,以便同姓不婚,测定婚姻吉凶。“纳吉”礼指男方卜得吉兆,派人告知女方。“纳征”即宣告正式订婚,又称“文定”。“请期”,指男方把迎娶吉日告知女方,征求同意。“亲迎”指结婚当天,男方新婿要亲往女家迎娶。②丧葬之礼:是指在衣衾、饭含、棺橔、坟墓之制,或者在居丧、吊丧、奔丧及殡葬等,从天子、王侯、公卿、百官,到士、庶民的等级分别和限制的规定。③养老之礼:西汉的养老之礼是一代大礼,汉高祖西入关中时,就“存问父老,置酒”(《汉书·高帝纪》)。④家庭乡党之礼。家庭、乡党安定而有序,父慈、母爱、子孝、弟悌、贞妇、顺孙与僮仆的“谨敬”,就构成了汉代家庭之礼的主要内容。
(2)封建纲常
中国社会的封建纲常,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准则。
舜帝时曾“布教于四方”。当时布教的内容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一方面把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概括为五种关系,也提出了五种规范。
汉代学校以五常之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五常之道”的教育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其二,正六纪,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做到“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古代女子不可能接受学校教育,但是,可以在家庭内对女子进行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三从即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汉代的董仲舒把孟子的五伦和仁义礼智与信进行了重新的概括提炼,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
2、价值观属性的孝德教育和经学教育
(1)孝德教育
《孝经》编撰完成之后就具有经学的属性,并且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孝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看成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教化都被看成是由孝行派生的。孝德教育包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