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三电子教学讲义L8十一月的白芒花.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文三电子教学讲义L8十一月的白芒花

國文三?電子教學講義?學用版(F) PAGE  PAGE 10 第八課 十一月的白芒花 壹、楊牧簡介 一、經歷 (一)「三代以前農家子」 楊牧,本名王靖獻(楊牧是長子,王是母姓,父親姓楊),花蓮縣 花蓮市人,日治時期昭和十五年(民國二十九年)生,三十二歲前筆名為葉珊,三十二歲後改筆名為楊牧。祖父原為桃園一帶的菜農,後來遷移到花蓮發展,楊牧曾以「三代以前農家子」來形容自己的出身。楊牧的父親經營花蓮少數的印刷廠之一,母親則原本是在臺北菸廠工作的時髦小姐,來到花蓮,嫁給父親後變成傳統的家庭主婦。父親的印刷廠對楊牧早期的作品出版有相當的幫助,印出他的第一本詩集水之湄。 楊牧從花蓮市 明義國小畢業後,考入花蓮中學初中部與小說家王禎和隔壁班,十五歲升入該校的高中部。花蓮港的燈塔和東岸的山風海雨影響少年楊牧極深,後來的作品都一再回溯此時期。他高中時期開始寫詩和散文,此時期散文大概全都散佚,詩的寫作則由於詩友們彼此切磋,在十八歲出版了第一本詩集。 (二)創作與知識的狂飆時期 民國四十七年,楊牧高中畢業,大學聯考落榜,次年再參加大專聯考,考進東海大學 歷史系,讀了一年轉到外文系。落榜在臺北補習這一年,他認識了余光中、葉維廉、周夢蝶等詩人,眾人熱情的切磋詩藝,保持豐沛的創作力,當時正是現代詩壇積極耕耘與收成的階段。進入大學之後,在東海濃郁的自由學術氣氛中,精研中西文學典範,奠定了紮實深厚的基礎。這時期楊牧陸續寫出第一本散文集葉珊散文集的部分篇章,文字浪漫纖細,深受文壇讚賞,成為多年以來楊牧散文集中最暢銷的作品。他在大學階段,傾慕西洋文學中的浪漫主義作品,廣泛閱讀濟慈、華茲華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等人的作品,陶醉於文學的美感之中。 民國五十二年,楊牧到金門當兵,生活情調與在大度山的大學生活迥異,他曾說:「離開了東海,才知道在東海的四年只是我孩提時代的延續。那些美麗的夢幻,那些憧憬都同樣疏落,同樣紊亂。」離開學校,他感覺自己從童年一下跳到中年,當兵這種數饅頭的日子相當沉悶,所以常常把自己的人格一分為二,一個演戰地孤魂,想像自己風塵滿面,柔情萬種,另一個則感動的看著,藉此來為枯燥的生活增加一點可供感動的回憶。 (三)跑壘的歷練 退伍之後,楊牧赴美深造,進入美國 愛荷華大學詩歌寫作班,民國五十五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同年十月又入美國 柏克萊 加州大學 比較文學系,民國六十年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並任教於麻州大學,年底改任教於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之後,楊牧也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以及臺灣的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教授中外文學。二十多年來回於故鄉與美國各地教育無數青年學子,而且創作依然豐碩。隨著經歷和心境的轉變,楊牧近年來的作品愈發敦厚深沉。他不僅是學者兼作家,也同時從事評論、校箋和編著,可說是全方位的創作者。 民國八十五年楊牧回臺任教,擔任臺灣 花蓮 東華大學 文學院院長,九十一年接下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所所長的職務,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卸任,回到美國 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任教,九十五年起,每半年輪流任教於華盛頓大學與東華大學。當時回到臺灣來時,楊牧曾用棒球理論來比喻自己數十年來旅居異地,再回歸原點的過程,他認為這就好像是在跑壘,剛開始由本壘出發,跑向一壘,然後再向二壘、三壘,但是到最後一定要回歸到本壘來,而跑壘則是一段必經的歷練。 二、楊牧文學成就 散文成就創新的詩化散文語言葉珊散文集(民國55年出版)有別於當時散文題材主要是抒情、寫景、記遊等柔性的觸角(作家大部分為女性),為當時的文藝散文腔調注入詩的語言,讓散文從生活雜文跳脫成純文學作品。 第二本散文集星圖更錘鍊大量象徵技巧,一改散文平敘的呆板,加入跳躍性的語言。年輪更是詩和散文相輔而行的實驗,他利用多種交錯的手法、形象,不斷的更換背景,近似寓言和大型比喻。疑神更以一則則短鍊的文字,似文似詩的探索著生命中的真與美。 詩人兼學者的焦桐曾說:「楊牧是臺灣最勇於試煉文字、語法,也最卓然有成的巨匠。」(真實的蜃樓 楊牧自傳體散文中的半虛構世界,幼獅文藝,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學者陳芳明曾說:「楊牧運用『冷』的文字表達他內心的『熱』,透過聲音、色彩、節奏,他層層節制情緒變化,終於使雜質沉澱,使純粹昇華。」 有評者以為亭午之鷹是楊牧最為雅正的作品,與其他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其筆勢的悠遊不迫,舒卷從容,以及全篇文字自然流瀉出來的閒雅詩意。可見楊牧的散文或濃或淡都呈現了一種詩化的筆法。發展本土和社會關懷的人文散文葉珊散文集裡已有許多在七○年鄉土回歸思潮之前,便深刻懷抱鄉土觀念的篇章。楊牧在葉珊散文集後記裡自剖:「我忘不了我是在高山下大海邊和土著的氣味裡長大的。」 柏克萊精神階段清晰的反映了楊牧積極介入的人生態度,內容可分為五個主要部分:一、藉由鄉土情結,批評汙染、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