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导游年审文本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导游年审文本汇

古今同辉 规划篇 古都北京作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保留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座先有计划,而后营建的城市,通过集中与分布、对称与延展、独立与呼应等规划设计手法,将所有建筑构成一个和谐的城市整体,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理论和技艺。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中对古都北京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从中国城市发展未看,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它是历史精华的叠加与因势利导的创造,是最完整的体系,是最后的地面遗存……从建筑学的意义看,北京是世界上仅有的在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学、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融成一个体系,凝聚在一个城市中,融合为一体的杰作。世界上只有局部的例子,但从没有像北京这样全面而完整。现代中国,其他古都均消失了,在地面遗存中唯有北京是唯一最集中、最完整的范例。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X铭说北京古城最杰出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整体。可见,古都北京的最大艺术价值在于它的整体性,既严谨对称,又有河湖水系和山峦林木穿插其中,各个建筑物相辅相成,园林自然有趣,民居色彩古朴,街道胡同机理整齐,皇家建筑华丽辉煌,构成了独有的壮美秩序。正是在规划设计上的这种鲜明特色,才使古都北京成为最特殊、最珍 贵的艺术创造,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日北京同样辉煌壮丽,它既承载着古都的文化底蕴,又展露出现代化的城市风貌。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了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进行改建和扩建的规划原则。2004年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中,又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新格局,将北京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使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本着考虑历史、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既要做到保护好古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又要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并将城市建设与奥运工程结合,以展见出新北京的魅力,即古老与现代交融、壮丽与神秘结合、独特与包容再现。 元大部的中轴线 一、元大都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京城市发展的前期,从西周时期的燕蓟古城起,直到金中都被焚毁,在绵延约2200多年的历史中,其城址始终位于今日北京城的西南部,是在同一个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尽管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但城址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营建元大都时,放弃了历代相沿的旧址,从莲花池水系迁移到高梁河水系,这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在城市规划史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周礼·考工记》中曾提出对于都城营建最为理想的规制,即匠人营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纵观中国元代以前营建的都城,尽管可以列举出许多卓有成就的规划布局,但最接近于《周礼·考工记》中王城规制的只有元大都。因此,元大都的营建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元大都的营建过程中,曾经实测出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点,并在这个中心点上竖立有中心之台的标志,这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创举,说明了元大都规划中特别重视测量和技术的精准性。 二、元大都规划格局的特点 (一)两条中轴线的设立 元大都的规划布局,不仅完全恪守了《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制,而且密切结合了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和高梁河水系的水流特点。据元代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记载,元大都的总设计师刘秉忠为了将高梁河水系的天然湖泊括入都城,遂以天然湖泊的最东端(元代万宁桥,今称地安门桥)为基准点,划出南北方向的城市中轴线, 然后向西以包括积水潭(今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西海)在内的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元大都东西两边城垣的位置。由于东城垣遇到了低洼地带,不宜筑墙,当时再往东又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水泡子,所以只得向内稍作收缩。这样一来,在以万宁桥为基准点的实际规划中轴线之西129米处,又出现了一条全城几何中分线。由于全城几何中分线穿越了积水潭,又西距太液池(今北海、中 海)太近,如果将其作为宫城中轴线的话,则宫城过于狭窄,因此仍旧将宫城设计在实际规划中轴线上。实际规划中轴线以元大都正门丽正门为南端起点,向北依次经过皇城正门棂星门、宫城正门崇天门、处理朝政的大明殿、正寝延春阁、宫城北门厚载门,直达北端终点万宁寺中心阁。万宁寺中心阁以西修建鼓楼,鼓楼正北建有钟楼,在鼓楼和钟楼之间连以南北大街(今旧鼓楼大街),并一直向北延伸至北城垣,即全城几何中分线。如果将元大都的四角画出对角线以求几何中心,则正好处于鼓楼位置。 元大都南半部分以实际规划中轴线为基准,北半部分以全城几何中分线为基准,规划出与之平行或垂直的街巷和胡同,元大都就是依据这两条中轴线完成了整座都城的规划与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