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详细解析选编.ppt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详细解析选编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第一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生物电和电生理学;电生理学的发展历史;电生理学的发展历史(续); 阴极射线示波器; 微电极技术;本节内容;一 细胞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的数量表述;(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2 电位变化过程:先出现膜内、外电位差减少至消失,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进而膜两侧电位倒转,成为膜外带负电,膜内带正电,称为反极化;极性的倒转部分(图中由膜电位0到+40mV)称为超射(overshoot);最后,膜电位恢复到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 上升支称为去极相,包括去极化和反极化。下降支称为复极相。表示膜电位复极化过程。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3 各种可兴奋细胞持续时间不同 ;(三) 损伤电位;二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膜离子理论);建立膜离子理论的科学家;(一)静息电位的产生;静息电位的产生;静息状态下跨膜电位差的产生;静息状态下跨膜电位差的大小;Nernst方程式;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画; 复极化;Na+-K+泵;其它离子的作用;三 兴奋的引起;;用不同参数的单个矩形电脉冲刺激神经,以刚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作为兴奋的指标进行测试。先固定电脉冲的波宽,找到所需要的强度;再改用另一波宽,进行同样的测试。依次类推,找出不同波宽条件下的阈强度。;强度-时间曲线的含义;一些相关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基强度、时值、时间阈值; 常用的兴奋性指标; 测定阈强度的方法;2. 阈电位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性质;3. 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总和 阈下刺激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这时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总和:几个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反应可以叠加起来,称为总和,如果总和到使静息电位减少到阈电位时也可产生动作电位。包括空间性总和和时间性总和。; 局部兴奋的特点 ;阈下刺激的作用;四、兴奋性的变化; 兴奋性变化经历4个时期;不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时期不完全相同; 兴奋性变化过程与动作电位发展过程之间 的联系;返回节目录;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运动方向:在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段移向已兴奋段,而膜内的正电荷由已兴奋段移向未兴奋段。这样流动的结果,是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位降低,亦即引起该处膜的去极化;当局部电流的出现使邻接的未兴奋的膜去极化到阈电位时,也会使该段出现它自己的动作电位。 ; 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动作电位传导的实质; 传导的特点;第二节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细胞间化学性联系的两种类型 ;神经递质在突触处的跨膜信息传递(受体—膜通道类型);1.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的功能特点;突触前终膜和终板膜则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合称突触膜。;2.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突触前过程; 突触后过程;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兴奋-分泌耦联;在兴奋从神经传递到肌肉的过程中,从突 触囊泡内释放到突触间隙内的Ach的处理;3.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4.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二 相邻细胞间的直接电联系;电突触;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肌原纤维;在经染色的肌细胞纵切面上,每一条肌原纤维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和暗带,这就是“横纹”的成因。暗带又称A带,其中间部分有一段颜色较淡,称为H带;H带的正中又可分出一条颜色较深的间线,称为M线。相邻两A带之间为明带,又称I带,显得较为透亮;I带正中有一条颜色较深的间线,称为Z线。以Z线为界,肌原纤维被划分为若干纵向排列的单位,每一单位包括中间部的A带和两侧各二分之一I带,称为肌小节。 ; 粗肌丝是形成暗带的主要成分,由肌凝蛋白分子所组成,肌凝蛋白分子分杆状部和球状部,杆状部的排列朝向暗带中央的M线,并相互聚合在一起,形成粗丝的主干,球状部裸露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cross bridge)。 ;明带由细肌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