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六中高一期末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莆田六中高一期末考

2012年莆田六中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 =page 4*2-1 7页 (共8页) 2012年莆田六中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第 =page 4 *28页 (共8页) 莆田第六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查试卷(A) 语 文(必修Ⅱ) 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核人:林 隽 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子无良媒。(《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3)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4)我有嘉宾, 。(《短歌行》) (5) ,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7)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8)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9)欲速则不达, 。(《论语》)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 B.一死生为虚诞   一:一样。 C.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D.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3.下面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其孰能讥之乎 B.夫夷以近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C.余于仆碑 亦将有感于斯文 D.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佩缤纷其繁饰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B.汝岂得自由 叶叶相交通 C.白露横江 望美人兮天一方 D.列坐其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本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如何存在呢?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人们无尽的收藏,我和你一起去享用。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这是因为学者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它啊。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15分) 喜雨亭记①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化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系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古文观止》) [注]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 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