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的论文.doc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的论文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心律失常 心肌肥厚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dcm)的发现已近50年。临床常见家族性的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电检查有qrs波及t波的异常,病理表现为心肌的纤维化和残余心肌肥厚。60年代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家族性心肌病,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特异性的心肌病变所致的心脏扩大。
1 fdcm的发病率
迄今国外有关fdcm发病率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些差异较大,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病情进展不一。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就诊率较低,不少患者直至出现较明显的心力衰竭才诊治。第二是心脏增大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患者与其他原因所致心脏扩大相混淆外,部分患者心脏扩大的程度并不明显,有些家系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形态特征。第三是研究条件的不一,有些是前瞻性研究,即对某一群体中可疑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及其直系血亲逐一进行病史、体检、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随访观察,从中发现家系患者。有些是回顾性分析,即对已知患者的其他家族成员,通过病史回顾,问卷调查等形式加以分析,确认是否属于fdcm。现将国外的一些主要的研究总结如下。国内徐军等[1]于1994年报道了江苏省人民医院fdcm的研究结果。此研究是将1990年1月至1993年6月在该院确诊扩张型心肌病的68例患者列为index患者,调查了他们的261例直系血亲。.检查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同位素心血池扫描、右心室造影、心肌心内膜活检等。从中发现6个家系,fdcm占8.8%。除先证者外,家族成员中18例患病,患病率为39.1%(18/46),其中兄弟姐妹患者占55.6%(10/18)。在总数24例fdcm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为0.85:1。有2个家系合并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在11例患者中9例存在传导阻滞,5例接受起搏治疗。
2家系遗传的特点
fdcm与遗传有关。大多数的家系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患者的双亲之一往往是患者,家族成员中常有多例患者,可达半数左右,男女均可发病。而在常染体隐性遗传中,患者的双亲都不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但均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在x染色体连锁遗传中,女性携带扩张型心肌病相关基因,而患者多为男性。通过家系调查获得扩张型心肌家系的系谱图,再按照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进行分析,不难了解fdcm的遗传方式。fdcm有两个较显著的遗传特点:(1)遗传异质性。不同基因的多种突变可以导致同样的扩张型心肌病,相同的基因突变也可以产生疾病特点的不一致性;(2)遗传基因外显率的变化,即家族成员中的患病比例不一致。在大多数fdcm中外显率不完全,似乎伴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但不同家系患病率可以有较大的差异。在一组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的9个家系的报道中,小于20岁外显率为5%;20~30岁者为20%;30~40岁者为50%,大于40岁者为90%[2],因此,在fdcm的其他家族成员中,年青人可能是疾病基因携带者,但尚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
3致病基因的研究
80年代后兴起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确定与该病相关连的染色体区带并检测致病基因的位点提供了方法。
3.1相关的染色体区带
发现了多个与fdcm相关的染色体位置。包括第9号染色体(q13~q22),第1号染色体(p1-q1,q32),第3号染色体(p25-p22),第10号染色体(q21-q23)。并且发现致病基因标记于3p的家系伴有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障碍[3,4]。
3.2致病基因的发现
对同时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fdcm致病基因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p21中的dystrophin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myotonic protein kinase基因[5]。
3.3病毒基因组的意义
病毒基因组的存在不是fdcm的主要原因[6]。尽管有研究提出病毒感染造成的病毒基因组在心肌细胞内的整合可以导致扩张型心肌病,但未能证实这种整合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3.4线粒体dna的异常
线粒体dna的多种突变可以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线粒体dna突变所致呼吸链复合物ⅰ和ⅳ缺陷可以产生婴幼儿家族性心肌病[7]。患者的骨骼肌中细胞色素仅为正常人的5%~25%,血浆和肌肉中的乳酸积聚、肉毒碱异常,但可以不表现肌肉的症状。因此,这种心肌病的症状与其所合并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症状并不一致。由于线粒体dna易于发生突变,且缺少突变后的修复系统,进一步的研究将会发现新的突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