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笔记--公卫执业医考试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病学笔记--公卫执业医考试总结

第一节 绪论 流行病学从人群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不止传染病,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学科基本:观察法(主要)、实验法、数理法。 学科特点:① 群体特征;② 对比的特征;③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 社会心理的特征;⑤ 预防为主的特征;⑥ 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发病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新病例数/暴露人口数;多次发病可累计;意义: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罹患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意义: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强度,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续发率(SAR,二代发病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1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比例。注: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分母中去除。意义:反映传染病的传染力强弱,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患病频率: 患病率(现患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时间不超过1个月)和期间患病率。意义: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的情况。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发病率与病程相对稳定) 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发病率增高;治疗水平提高,病程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意义: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评价防治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 死亡和生存频率: 死亡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单位:年) 意义:反映人群中疾病的发生风险,即发病率的高低:病死率高的疾病;病程或存活时间短的疾病。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某病的病人数*100% 意义: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 生存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意义: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评价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以及癌症等慢性病的研究。 疾病负担: 潜在减寿年数(PYLL):各个年龄组人群因某病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意义:综合估计导致某人数早死的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意义:反映疾病对人群寿命损失影响的综合指标。 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 特点: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主要用途:描述三间分布;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 特点: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统计学联系,不能做出因果推断。 类型:①普查:不存在抽样误差;② 抽样调查:对于变异过大的研究对象或因素和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不适合。 样本量的确定:现患率为50%时,所需样本量最大;容许误差越小,显著性水平(α)越小,标准差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抽样误差大小:整群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偏倚: 选择偏倚:主观选择研究对象;抽样方法任意变换导致误差;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信息偏倚:报告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 生态学研究: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于疾病之间的关系。 类型: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局限:生态学谬误。 第四节 队列研究(分析流行病学) 在队列研究中,所研究对象在随访开始时必须是没有出现所研究的结局,但在随访期内有可能出现该结局的人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必须有可比性。 特点:① 属于观察法;② 设立对照组;③ 由“因”及“果”;④ 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 用途: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观察到的实际死亡数/以标准人口的死亡率计算出研究人群的期望死亡数 样本量的确定:暴露组与对照组差值越小,显著性水平(α)越小,把握度(1-β)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RR=Ie/Io 意义:暴露组发病的危险是対照组的多少倍。RR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病因学意义 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AR=Ie-Io 意义: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意义。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暴露人群中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