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生 低龄寄宿 现象的成因 影响与对策的论文.docVIP

浅析农村小学生 低龄寄宿 现象的成因 影响与对策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农村小学生 低龄寄宿 现象的成因 影响与对策的论文.doc

  浅析农村小学生 低龄寄宿 现象的成因 影响与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低龄寄宿”;小学生;社会化;农村社会工作   论文摘要:在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弱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加上有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不完善甚至日渐凋敞,导致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群体。“低龄寄宿”对小学生的早期社会化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外,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问题与相关研究 当前,我国部分城镇(城市)出现了“低龄寄宿”小学生群体。他们来源于农村,由于所在农村的小学教育凋敝或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所以只能到附近的城市或城镇上学;他们徘徊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通常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住在老师或一户居民家里;他们吃着大锅饭,住在拥挤的大铺上,或者十几个人分成上下铺,住在一个十二三平米的屋子里;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只能在代理家长的监管下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 可以说,学生寄宿上学,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寄宿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个现象。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社会流动愈加频繁,大批农民有机会进城务工。对于那些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再没有其他监护人照顾或者监护人很难提供经常性、全方位的照顾,这些小学生就只能被父母寄宿到学校或者学校附近的居民家里,然后定期进行探看。.cOm 小学生到学校或学校附近的居民家寄宿,意味着他们比较早地离开了家庭,同时也在一定时间内失去了父母的全面照顾。这不仅影响了小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照料,而且对其早期社会化的培育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缺少父母之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小学生的语言、行为、人格等方面成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无疑,“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将国内关于“低龄寄宿”小学生问题的研究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主张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为寄宿小学生服务。如有学者认为,学校规模过小、教学设备简陋、师资短缺等,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根据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建设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这主要是强调对学校硬件条件的建设。 二是从医学与健康的角度,关注寄宿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如蔡亮亮使用jkjg软件,对610名小学生进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营养不良检出率为6.5%,营养过剩率为31.6%,肥胖率为15.7%,男生高于女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41.12%,女生高于男生。其结论是卫生工作者须适应新特点对这一群体的健康问题加强指导。 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寄宿农村小学生心理特征。这一视角认为寄宿小学生因过早离开父母在心理上会受到不良影响,主张小学生应该多到父母身边接受关爱。这方面虽然涉及了儿童社会化问题,但分析性研究略显不足,并且对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探讨。 四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如刘允明指出,“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虽然都涉及到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问题,但对“低龄寄宿”现象存在的原因的分析存在简单化倾向。事实上,“低龄寄宿”问题在根本上源于中国社会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延续,使得农村小学生的“低龄寄宿”问题得以形成,并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同时,如何针对“低龄寄宿”小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上述研究也没有充分的探讨,或者往往过多地强调学校建设、健康检查等外在条件。 二、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现象出现的原因 当前,农村小学生中“低龄寄宿”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我们可以大致从主客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延续、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农村教育资源的转移、家庭教育管理功能的缺失等方面。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懈怠心理以及一般的从众心理。 (一)“低龄寄宿”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延续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镇或城市,他们出于各种目的,但主要是赚钱谋生,或进城做个体生意,或到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劳动,或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