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安徽省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现状与思考的论文.doc
浅析安徽省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现状与思考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安徽省“未富先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现实,使其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特殊问题。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基于安徽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文章在对安徽省目前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探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三种养老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考。
基于安徽省的现实状况,探索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实现安徽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安徽的大事。因此,探索和建立健全合乎安徽实际的养老模式日益成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经济的欠发达性,使经济供养问题成为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障的最突出问题,为此,本文重点从经济供养角度进行探析。
一、安徽省农村养老面临的现实困境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2008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0.5%,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人仅为4202.5元,低于全国的平均值。安徽省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她在农村养老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的养老负担
安徽省的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比全国提前两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属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省份。.cOm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900万,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29.4万人,分别占全省当年常住人口的13.48%和9.42%,老龄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九位。同时,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据测算,到2015年可达1031万人,全省约有3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城镇。全省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即“未富先老”),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明显特征,同时由于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都已经超过了城市,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在农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除部分土地收人和来自家庭的赡养外,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且青壮年子女大多外出,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要比城镇老年人高。从农村目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状况来看,它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农村养老需求加大,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仅靠传统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2.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逐渐形成家庭人口“四二一”、“四二二”结构,农村家庭的子女数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这意味着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保障和服务功能正在大幅度削弱,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甚至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目前农村第一代计划生育夫妇正逐步迈人老年人行列,他们将面临着生产、生活和养老方面的诸多现实问题。
3.“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比率上升增加了养老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加严峻,而我省又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地区,因此我省的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大量青壮年人口城市化趋向,特别是当前时兴的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留下的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使已经压力重重的农村养老雪上加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等。
4.传统家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下降降低了家庭的养老功能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的养老实行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子女负担方式,这种家庭养老保障机制是以代际之间的互惠为伦理基础的,在道德力量约束下有很强的自觉性。然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工业社会,随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各种利己主义观念增强,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子女对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不愿赡养父母的现象日益增多。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地位有所下降,家庭凝聚力削弱,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受到冲击,家庭道德规范逐渐失去了对子女养老责任的约束力,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而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大多老年人不愿诉诸于法律,使法律对子女的约束力也较弱,由此造成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减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子女不愿意赡养年迈的父母,有的甚至打骂虐待父母,由此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5.社会养老不发达加剧了农村的养老压力
安徽省长期处于城乡分离的状况,农村养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