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粒、端粒酶与泌尿系肿瘤的论文.doc
端粒、端粒酶与泌尿系肿瘤的论文
【关键词】 端粒酶 端粒 泌尿系肿瘤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具有特殊功能的dna帽,它虽然不带基因,但是在稳定染色体及防止染色体在复制时缩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是催化合成并维持端粒一定序列的一种核糖核蛋白[1]。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恶性肿瘤的端粒行为异常、端粒酶活性表达不同于正常的体细胞,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中有端粒酶的活性,同时伴随着端粒长度的稳定。对于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肿瘤及生命科学方面研究的又一热点。
一、端粒与端粒酶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的异化结构,由一简单重复的富含g的dna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组成,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并不一致,人和各种脊椎动物的dna序列都为5′-ttagg-
3′[1]。近来研究表明,端粒跟细胞的寿命控制有着密切联系,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只能经历有限的有丝分裂次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末端的逐渐丢失会导致细胞最终退出周期。由于撃┒烁粗莆侍鈹的存在,端粒长度会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即不能维护染色体的稳定时,细胞最终衰亡[2]。
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的激活。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体复合体,它有别于一般的dna聚合酶,是一种专一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组分为模板从头合成端粒,以弥补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缩短,解决撃┒烁粗莆侍鈹。利用pcr为基础的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3],人们已经检测了几百个肿瘤标本及一些正常人体组织,发现绝大部分肿瘤细胞都呈端粒酶阳性,而在正常人体组织中却无表达(在人生殖细胞、一些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中除外),提示端粒酶可能是一个广泛的肿瘤标志,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Om目前认为:在胚胎系细胞中,随着dna的不断复制染色体末端得以保持,端粒长度也未缩短,可能是端粒酶作用的结果;体细胞端粒酶缺乏(或失活),随多次分裂端粒逐渐缩短;恶性肿瘤中端粒酶可能重新获得活性,从而避免丢失与染色体不稳定;良性肿瘤中端粒酶检测阴性[4]。
二、端粒、端粒酶与泌尿系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1.端粒酶活性在泌尿系肿瘤的表达:人们虽对端粒和端粒酶早就有所认识,但直到1994年counter等[5]在卵巢癌的腹水转移灶中发现端粒酶活性,才开始真正意识到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目前,泌尿系肿瘤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与端粒酶的异常激活和端粒序列变化有密切关系。hirano等[7]检测了28例肾上腺肿瘤和13例肿瘤临近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认为端粒酶阳性可以作为鉴别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依据。在肾癌研究方面,有人通过对染色体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terminal rstriction fragments)的分析,发现肾细胞癌的端粒长度平均缩短了0.4~2.5 kb[7]。kyo等[8]共检测了22例尿路上皮癌(膀胱癌13例、输尿管癌8例、肾盂癌1例),全部有端粒酶活性。kamata等[9]检测了21例膀胱癌,发现癌组织的端粒平均长度为6.6 kb,而癌周正常组织为11.5 kb。其中浅表性膀胱癌为8.9 kb,浸润性膀胱癌为3.4 kb,差异均有显著性。sommerfeld等[10]用pcr技术检测25例前列腺癌组织、4例淋巴结转移灶及癌周正常组织、增生组织和10例bph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1例(84%)癌组织、4例淋巴结转移灶的端粒酶呈强阳性,而癌周增生组织只有3例(12%)呈弱阳性,癌周正常组织及bph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lin等[11]用trap法也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在前列腺癌中有90%的表达率(28/31)。
为了检测膀胱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了解膀胱癌患者膀胱脱落细胞中是否存在端粒酶活性,kinoshita等[12]用trap法检测了45例膀胱癌患者中的42例癌组织标本、42例尿液标本、43例膀胱冲洗标本及12例正常人的膀胱冲洗标本,并对尿液和冲洗标本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有41例(98%)癌组织、23例尿液标本(55%)、36例冲洗标本(84%)检测到端粒酶活性。45例患者脱落细胞总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89%(40/45),其中g1 75%,g2 96%。12例正常人冲洗标本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而细胞病理学检查阳性率只有42%(19/45),其中g1 8%,g2 46%。作者认为膀胱癌患者脱落细胞中不仅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而且其在诊断敏感性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面明显优于细胞病理学检查。lee等[13]也发现膀胱癌冲洗标本与膀胱癌组织有相同的端粒酶阳性率,而且对那些易被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漏诊的低级别膀胱癌,端粒酶阳性是一项可靠的指标。takahashi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