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广为何难封人才怎样晋升
李广为何难封 人才如何晋升
中国古代名将甚多,但是能够获得汉代李广如此高赞誉的实在不多,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对李广赞誉有加。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更是对李广的才能倾心不已,唐朝诗人王昌龄赋诗赞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但就是这样一代名将,一生征战47载,与匈奴作战上百次,杀敌无数,战功赫赫,最终却落得个无缘封侯,挥剑自刎的结局。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道: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后人之所以对李广没有被封侯拜相而愤愤不平,是感慨于李广多年来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带兵方法。从汉文帝朝起,李广就作为文帝的贴身侍卫,由于与野兽搏斗表现的勇猛异常,文帝感慨:惜乎,子不遇时。认为李广要是在高祖朝时东征西战,一定会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后来在景帝朝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乱军中夺得帅旗。镇守边关时又 HYPERLINK /wiki/%E9%95%BF%E6%9C%9F \t _blank 长期与匈奴作战,常单身独骑冲入敌阵,砍杀对方骑兵,浴血而归。由于其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忽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另外,与同时代的名将卫青、霍去病不同,李广从小行伍,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直做到将军,而卫青是凭 HYPERLINK /wiki/%E5%80%9F \t _blank 借外戚的关系才坐上了将军。还有,李广作为一名将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官兵一致的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着这样的事情:说遇到没有水的地方,如果士兵们不喝足了水,李广绝对不喝第一口水。遇到断粮的时候,士兵们吃不饱饭,李广绝不吃饭。就是因为李广这种在与匈奴的征战中取得的威望,伴随着他的草根特质,使后人对其一直不能封侯耿耿于怀,一说认为李广时运不济,运气不好,另一说认为景帝武帝不喜欢李广,故意压制他,以至于最后与卫青 HYPERLINK /wiki/%E5%90%88%E8%B0%8B \t _blank 合谋逼死了一代名将。
李广的怀才不遇与饮恨自刎虽然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后世对其不断的研究与 HYPERLINK /wiki/%E8%AE%A4%E8%AF%86 \t _blank 认识,也找出了其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虽然李广身经百战,但是其主要的战功却是凭借个人之力斩杀敌人,而一旦遇上关键战役,让他带兵破敌却往往功败垂成,所以李广可以说是“小仗胜而大仗败”。特别是在武帝时有名的漠北决战中,李广率领的右路军居然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没能准时与卫青率领的中路军会合,以致造成没能擒获单于,丧失了奠定 HYPERLINK /wiki/%E5%86%B3%E5%AE%9A \t _blank 决定性胜局的机会,这次战役也直接造成了李广对封侯愿望的完全落空,从而饮恨自刎。因此,在西汉这种 HYPERLINK /wiki/%E6%99%8B%E5%8D%87 \t _blank 晋升体制下,李广难以封侯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作为将军不仅要能挥刀杀敌,更重要的是带兵打仗,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样才能够获得封侯拜相的机会。
如果非要说“李广难封”的具体原因,我想 HYPERLINK /wiki/%E5%BA%94%E8%AF%A5 \t _blank 应该归结为两点:一是西汉 HYPERLINK /wiki/%E7%A4%BE%E4%BC%9A \t _blank 社会的对于功成名就的认识;另一个是西汉的晋升体制。
李广一直对不能封侯耿耿于怀,并且在六十多岁的高龄还要在漠北决战中请求充当前锋,目的就是要趁着这次战役取得战功,从而获得封侯的条件。而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对于功成名就的基本判断就是封侯拜相,只有封侯拜相了,才能进入到上流社会,才能够在死后封妻荫子,所以时人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爵位,从而跻身上流社会。李广的不平衡在于自己一生行伍,战功无数却至死都没能取得爵位,而当人生失去最后一次机会时,绝望战胜了理智,假设李广没有这么大的年龄,假设李广还有机会建功立业,那很可能他就不会选择自杀以谢天下。“一将功成万骨枯”,当所有人都削尖脑袋朝着一个 HYPERLINK /wiki/%E7%9B%AE%E6%A0%87 \t _blank 目标努力的时候,必然有那些不能达到自己目的的人陷入到落寂中,当普世的 HYPERLINK /wiki/%E4%BB%B7%E5%80%BC \t _blank 价值成为每个世人的判断 HYPERLINK /wiki/%E6%A0%87%E5%87%86 \t _blank 标准时,对于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来说,一边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