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学对脑卒中认识的回顾的论文.doc
中医学对脑卒中认识的回顾的论文
作者:何倩,周小青,刘建新,刘旺华
【关键词】 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述评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探求传统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名、病位、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尤其是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脉络,理清其内外风争议的发展规律,以便指导临床实践并促进理论的突破十分必要。
1 病名
《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记载很多,但无“中风”的病名,而是随本病不同的症状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命名。①偏枯。《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②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由大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上迫清阳,清窍不利,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证。③大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④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由阳亢煎熬阴精,阴虚无以制阳所致。⑤喑痱。《素问·脉解》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也,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知,可治,其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⑥大风。《灵枢·刺节真邪》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⑦击仆。《灵枢·九宫八风》曰:“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⑧卒中。《素问·本病论》曰:“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损鸣乱。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⑨暴厥。《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指突然晕厥仆倒,不省人事之证,暴厥之脉多数急躁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按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为煎厥、大厥、薄厥。”张山雷在《中风诠》中亦指出:“煎厥、薄厥、大厥之病情,大致相似,则亦猝然昏瞀之中风也。”
现今“中风病”病名较权威的记载始于《中医内科学》[1]。在此之前可一直追寻到汉代,大多以“中风”为名。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以中风单独列节,并有详细的论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自汉以后,虽然后世有许多关于中风的论述,但在病名的发展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从中风病名的细化和分化上论述,这种细化主要是从病因病理和鉴别诊断的角度考虑的,但也很有意义。如王履《医经溯洄集》把因于风而中风者,称为“真中风”;因于火、气、湿等而中风者称为“类中风”。《诸病源候论》中有论述中风、风癔、风口、风偏枯等情形,但只有“中风”讲的是中风病,其余是描述中风病的单个表现。而在《千金要方》中,以中风病的主要表现肢体偏瘫来描述中风病,包括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等。值得提出的是,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提出了“卒中”作病名,它是从发病缓急来考虑的;明代李中梓则根据中风后的两大类不同表现,以“闭”、“脱”而名,实际上是从证而分;叶天士从病因角度,中风发于内,而提出“内风”;张景岳以证代病,“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另外,李中梓在《证治汇补》提出了中风先兆之名;王清任则提出了内中风之名;张锡纯等则提出了“脑充血”和“脑贫血”病名。现代朱文锋教授[2]提出了“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之名。总之,以“中风”作为病名,起于汉代,其已经基本满足病名定义的基本要求。中风作为病名,说明了该病发病的特点,起病急、突然仆倒、变化快如风等,说明了其基本概念的类别。但由于同时代以及后世已有许多以“中风”命名但非“中风病”的论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这些论述中的非中风病的“中风”名与真正为中风病的“中风”名相混。因此,现代以“中风病”命名,才使中风病名完善。
2 病位
中风病位在脑。脑具有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脑所支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中风病引起的猝然昏倒、神志不清等临床表现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血逆乱于脑所致。故《素问·玉机真脏》篇云:“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也。”《灵枢·五纪》亦云:“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可见,《内经》认为中风病变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