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ppt

第五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第五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本章内容;第一节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 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 什么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入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湿 锋 面 ;(一)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机制 “活塞式”入渗 ——适用条件: 均匀的砂土层 降水初期 t1: 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 降水延续 t2: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 下渗趋于稳定——渗润阶段,渗漏与渗透阶段 降水再持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平原区降水入渗的补给量方程 qX=X-Rs-E-ΔS q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量 X 年降水总量 Rs 地表径流量 E 蒸发强度 Δ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降水强度,降水频率;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大。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地质: 包气带岩性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植被、城市化;(三)四种不同时间尺度地补给;(四)降水入渗的研究方法及入渗系数的测定;(四)降水入渗的研究方法及入渗系数的测定;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1、两者之间必须具有水力联系 2、地表水位必须高于地下水位(实例)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时间上变化,见图5-11、图5-12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空间上变化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素:河床的透水性、河道的宽度及补给段的长度、河水水位高度;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流补给的特点 大气降水补给是面状补给,范围广比较均匀 地表水是线状(河流)和点状(小湖、坑、塘)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大气降水补给持续时间有限 地表水体补给持续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三、凝结水的补给;四、含水层之间的补给;五、地下水的人工补给;第二节 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排泄方式、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排泄方式: 泉(点状排泄)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蒸发(面状排泄)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一、泉;一、泉;7.2.1 泉 spring(续2);二、泄流;二、泄流;2、标准退水曲线法 具体步骤: 确定标准退水线:图5-30 确定洪峰段 确定起涨点A和退水点B 将标准退水线绘于过程线上(图5-29)求出基流 适用:河流与潜水无直接水力联系、地下水径流不受河水涨落影响。 优点:一定程度反映了地下水泄流规律 3、库捷林分割法(图5-31) 适用:河水与潜水有直接水力联系 原理:枯水期,河流由地下水泄流组成,洪水期,地下水泄流为零。 4、全年连续多峰过程线的分割(图5-32) 先分割出深层地下水补给线 然后按每一个洪峰分割出浅层地下水;三、蒸发排泄;三、蒸发排泄;第三节 地下水的径流;最简单的情况下,含水层自一个集中补给区流向集中排泄区,具有单一径流方向。; 对于潜水来说,山区地下水的循环属于渗入—径流型;可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表示,即以渗透流速衡量。 根据达西定律V=KI 故径流强度与 含水层的透水性成正比 补绐区及排泄区之间的水位差成正比 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距离成反比 与含水系统的构造有关 构造开启程度,图5-36 断层的导水性,图5-37;二、地下水径流系统和径流带 地下水径流系统:实质上是以流面为边界的具有统一补给、径流与排泄的地下水单元。 与地下水系统的区别(地下水含水系统则是具有隔水或相对隔水边界的沉积单元或构造单元。) 地下径流系统的几种模式 裘不依假设(平面流) 哈伯特的河间地块流动模式,图5-38 托思的均质各向同性潜水盆地的理想水流模式,图5-39 费特提出两径流系统的交接处可能存在驻点,图5-40 实例,图5-41、图5-42 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