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苏轼词两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教学目标;预习检测 (填空);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他先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 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 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 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 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背景介绍;重点字词;重点字词;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 轼;朗读指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文本翻译;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 观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确:①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风流人物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背景介绍;文本探究;突破重点——借景抒情;技巧探究;下阕:;赤壁风云竞风流;周瑜,字公瑾; 苏轼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羽扇纶巾,;对比解读——突破难点; 周瑜 34岁 苏轼 47岁;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理解分析;外儒内道;课文小结;拓展阅读: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思考: 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①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③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 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掌握、运用诗词鉴赏的几 种基本方法。 ;写作背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 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 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听课文朗读,初步领 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请给下列红色字注音:;读准字音把握字词;1、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2、复述词的大意 3、简要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1: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2、略 3、上片写徐形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与心境;合作探究,鉴赏本词;探究1: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探究2 :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试做简要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