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防御台风预案.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盐城市防御台风预案

盐城市防御台风预案 1总 则 1.1编制目的 规范防御台风工作,促进防御台风工作有序、高效、科学地开展,全面提升我市防御台风灾害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江苏省防洪条例》、《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盐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我市范围内台风灾害的防御及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避抢”相结合,不断提高防御台风的能力。 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防御台风工作的责任主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1.4.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合理、科学采取各项应急措施,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1.4.4快速反应,协调高效。发生台风及次生灾害时,当地政府应迅速响应,各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及时、高效开展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1.4.5全民防御,加强基层。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防御台风灾害。加强基层防台工作,落实基层各项防御和应急措施,提高基层防御台风的意识和能力。 2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盐城市地处苏北沿海中部,长三角辐射区的北缘,淮河流域尾闾,黄海之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泰州毗邻,西与扬州、淮安市相连,北与连云港隔灌河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 地形地貌 盐城市古为宣泄淮水的浅水湾,历经千年淮河、黄河、长江上游来水入海夹带的泥沙在海洋动力因素作用下沉积、淤展,逐渐由沧海变桑田,形成地势低洼、河道交错的地貌特征。全境均为平原地貌,是苏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根据成陆条件差异,分为黄淮、里下河、滨海三个平原区。 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属黄淮平原,是在古淮河三角洲的基础上由黄河泥沙堆积扩大而成,地势从废黄河两岸向东北、东南倾斜。北侧为灌河水系,南侧原为射阳河水里,现经翻身河、三条八滩渠和入海水道北泓等河道排水入海。 总渠以南、通榆河以东属滨海平原,在江淮平原东侧的岸外沙堤形成以后逐渐淤涨而成。受南北两股潮流的影响,成陆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较为平坦。其间水系发达,主要河流呈东西向有序排列,单独流入黄海。 盐城市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地面高程大部分为▽2.0~▽2.5米,▽2.5米以下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南部通榆河以东地区地势较高,在▽4.0~▽5.5米左右。西北部苏北灌溉总渠两岸局部高地为▽4.0~▽5.5,废黄河两岸高堆滩地地面高程▽8.0~▽12米,最高的阜宁县童营废黄河堆达▽12.7米。里下河腹部地势较低,一般为▽1.6~▽2.3米,沿湖沿荡地仅为▽0.8~▽1.0米,最低处在阜宁吴滩地面高程只有▽0.6. 流域水系 盐城市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沟渠纵横,四通八达。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通榆河、串场河灯贯穿全境。根据流域水系划分,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及其以南属淮河水系。经过五十多年的治理,目前已形成了区域骨干河道为支撑的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渠北地区、里下河腹部及射阳河沿岸地区、沿海垦区等五大区域。 水文气象 盐城市处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季风气候明显,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丰沛。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3.7~14.6摄氏度,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高气温39.1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3.7摄氏度。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6.2~121.0kcal/cm2,一年当中以7、8、9月最多,1、2、12月最少。全年累计平均日照数为2199~2362小时,其中春季占25%,夏季占29%,秋季占24%,冬季占22%。多年平均无霜期215天,降水日100~115天。多年平均风速2.8~3.4米/秒,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全市各地多年平均降雨量呈南多北少趋势,南部六县(市、区)1000~1060毫米,北三县900~990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6~9月份连续四个月雨量较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7月份降水量最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降雨量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大降雨量1463毫米(1965年),最小降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