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无”记者的情怀.doc

PAGE  PAGE 10 “三无”记者的情怀   张朝岑,河南鲁山县广播电视局记者,他没有转干、没有职称、没有职务,自谑“三无”记者。然而,他这个今年39岁即将与青年称谓告别的热血男儿,有许多举动让人感动:他不是有钱人,却做着许多有钱人不愿做的事情;他不是领导干部,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无任何奢望,却在拼命地工作。      “不能叫人家说咱河南人说话不算数”      2005年在贵州支教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披露后,张朝岑陷入了深深的感动之中。为了寻求他心中崇高的精神,于当年的春天,只身一人,自费到贵州的大山深处考察。      20多天时间里他辗转4000多公里,走访了多名青年志愿者,与每个人的接触都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了极大震动,也接受了一次深深的洗礼。他既感受到了志愿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亲眼目睹了那些地方的贫穷程度。他变感动为行动,在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他拿出一部分节省下来的工资交给志愿者徐本禹,资助了这里的10名少数民族贫困孩子;在威宁县龙街镇木槽村,他看到村里小学的房顶破烂,漏着天,他留了回家的路费,把剩余的500元钱全部交给了同行的龙街镇党委书记李正超,要他们把学校的房子修缮一下。当结束贵州之行时,他对一个乡书记说,如果有可能我还要再到贵州来帮助一下这里的农民。   贵州归来,他的心中一直不能平静,萌生了再到贵州的念头。但他仔细地审视了自己的承诺,他觉着自己的承诺有些超出自己的能力,自己是一个普通记者,收入不多,完成承诺困难太大。他多次想放弃,但一想到自己是河南人,说话应该算数,就决定再次入黔。他说:“不能叫人家说咱河南人说话不算数”。   贵州毕节地区是胡锦涛同志提议建立、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里的山区由于缺水,制约了各族群众生活的改善和发家致富的步伐。经过长途跋涉,张朝岑于2006年的9月再次来到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达溪镇大湾村,捐出了自己长年积累的2万4千元钱,为贫困而又缺水的大湾村建起30座水窖。这2万4千元钱,对于月工资只有581元的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他的壮举感动了贵州,也感动了河南,河南家乡的不少父老乡亲们都效法他,也为贵州的贫困山区农户修水窖捐钱捐物。2006年12月9日下午,当他带着乡亲们的6万多元捐款,千里迢迢又从河南省鲁山县来到贵州省大湾村,验收水窖落成情况的时候,这个居住着苗、彝、白、蒙古、汉等5个民族群众的贫困山村村民们,用苗族群众欢迎贵宾的最高礼仪:竹竿拦道、敬水花酒、唱山歌、燃放鞭炮,欢迎他;当他喝过大碗酒、从裹着红绸的竹竿下弯腰钻过时,600多位欢迎他的村民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大湾村村民送给他的锦旗上写着“饮水思源,豫黔情深”;村里30口命名为“河南水窖”的新建水窖上用绿漆大字喷涂着“张朝岑捐建”的字样;60多岁的村民李玉宾眼含泪花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我儿子都没有给我办到的事情,你办到了,我真不知道咋感谢你。”大湾村沸腾了。张朝岑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河南人诚信的良好形象。   张朝岑这样做,是有其思想基础的。   张朝岑所在的鲁山县,也是个国家级贫困县。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贫困有着深刻的了解,父母将善良和厚道传承于他,同情和善良便成了他骨子里固有的东西。他得到的第一笔稿费是3块钱,区区3块钱对于尚是一个穷人的他,尤为重要,但他知道了村上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得病无钱医治,在床上呻吟了3天,更需要帮助,他就义无反顾地用这3块钱给老人买了一付药。   像这类穷人惜穷人的事情,张朝岑也无法记住干了多少。后来,他有了工作,经济上有了好转,有了500多元的固定收入,这些收入对于在城区生活、养家糊口的人来说,实在是捉襟见肘。张朝岑几乎很少添置衣服,生活上尽量节俭,但有需要帮助的人则毫不犹豫。采访老功臣余景华时,面对着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常年不知肉滋味的老人,他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他想都没想,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给了老人。2000年8月,张官营镇有个贫困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正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他去采访,欲向社会呼吁救助这个学生。然而面对那样一张一筹莫展的面孔,面对那样一个有志青年,他的心头一热,脱口而出答应资助人家2000元钱。答应过后,自己倒犯了难,2000块钱对于月收入只有500多块钱的人来说,决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他手里并没有现成的钱。既然承诺就要兑现。他做出了令很多人都很费解的举动:贷款兑现了承诺。那笔贷款直到2年之后才还清。他说:“捐出后我后悔了三天,但不捐我会后悔一辈子。”   善良人的选择并不受自身条件而左右,因为天性如此,张朝岑宁愿自己受贫也要帮助别人。2004年8月份,县委宣传部开展文明助学活动,他去采访,事前并不知道有关情况,捐助现场,真情涌动,那气氛把他感染了,他又是不假思索地为考上浙大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