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docVIP

“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doc

PAGE  PAGE 5 “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2004年11月12日,《南方都市报》第A05版(第一重点)报道了一则新闻:《阿翁走了》。上半版是一幅压题通栏黑白照片,照片右下角有三行文字说明:“在这张2000年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阿拉法特官邸的资料照片中,阿拉法特(中)正远离镜头而去。”文字说明中的“资料照片”是过去某个时候拍摄的,从时间的角度讲,它也就是“历史照片”。这是一幅精彩之作,堪称历史照片化为新闻照片的典范。   下面,将从新闻学、文化学和符号学这三个视点出发,尝试对这幅照片进行一种“跨学科”的解读。      解读一:新闻学视点      巴勒斯坦国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于巴黎时间11月11日凌晨3时30分在巴黎病逝。面对如此重大的世界性新闻事件,不论是报纸记者还是电视记者,他们都必然怀有一种职业冲动,就是特别希望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他们想要获取的,不仅是文字信息,而且也希望拍摄到富有冲击力的图像信息。   比较而言,在这个新闻事件上,文字信息比图像信息更容易获得。因为,只要记者愿意去开发“新闻来源”,他们总是会从各种新闻来源那里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在新闻《阿翁走了》中,作为记者的新闻来源的人士有:巴民族权力机构秘书长阿卜杜拉?拉希姆、巴黎的贝尔西军医院发言人埃斯特里波、巴解组织官员亚西尔?拉布。各种不同的新闻来源能够为新闻事件呈现出一个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面貌,而读者一般也有兴趣阅读这些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但图像信息则有所不同,在读报或看电视时,读者、观众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最希望看到的是核心新闻人物――阿拉法特的视觉形象,换言之,阿拉法特应该是这条新闻视觉图像的焦点。    新闻《阿翁走了》配发的是一幅“历史照片”,而不是“新闻照片”,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记者根本就没有机会拍摄到阿拉法特病逝的新闻照片。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历史照片”创造性地转化为“新闻照片”,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读图心理。这幅“历史照片”的转换非常成功,它制造出了一种非常巧妙、和谐的“语境置换”效果。   这则新闻报道(文字+图片)包括了两个语境(context),一个是由文字稿所表述的“新闻语境”,另一个是图片所呈现的“历史语境”。虽然这两个语境分别都具有各自特定的语境元素,但是两个语境却是和谐的。和谐的达成依赖于两个字――“走了”。在这里,“走了”是一个双关语。它既指某人离开了某个地方,也指某人死了。编辑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走了”的双关含义。其中,用历史照片来指涉阿拉法特“离开了某个地方”的含义,用文字稿客观地报道阿拉法特病逝的最新信息。说到“置换”,则有一个谁置换谁的问题。这里,显然是“历史照片”把“新闻照片”给置换了,前者成了唯一可见的图像,后者隐而不见。      解读二:符号学视点      因为有了“语境置换”,历史照片“阿翁走了”在意指实践方面才就显得饶有趣味了。   从符号学的视点来解读,重点是把注意力放在“能指”和“所指”上面。这幅照片的能指非常简单:占据照片中心位置的是戴着一方头巾的阿拉法特,他朝着自己的官邸走去,留给读者的是一个背景。照片的左右两侧是他的卫兵,身穿制服,手持钢枪,神情庄严威武。照片的远景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屋内漆黑。在这幅照片当时的那个语境――“历史语境”之中,读者能够读出的所指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照片记录了阿拉法特的一个背影:他回自己的官邸来了,卫兵们列队迎接他。但是,这幅摄于2000年的照片用在2004年阿拉法特病逝之后,这样“能指”与“所指”之间产生了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读者透过能指――走向官邸的阿拉法特、忠诚的护卫队,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所指:“生死之别”。这个所指在强烈的反差中被召唤到场:那时阿拉法特充满生命活力,而现在他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时他迈动脚步回家,而现在他却静静地死去了。   最有象征意味的是那道“门”。在照片中,“门”这个能指简直就是一个“阴阳界面”:门外是“阳”,门内为“阴”。因为门外光线明亮,而门内一团漆黑。阿拉法特朝着门内走去,这是四年前的一个日常性的瞬间,但是现在看来,好像他就是在和这个门外世界告别,而要走向那个我们无法观看的门内世界。由于阿拉法特将被葬在他的官邸内,即门内世界,因此,“门”作为阴阳界面的象征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读者可以从情感上认定:门内世界永远属于阿拉法特,无论他活着,还是死后。   一般说来,一幅巧妙地转换为“新闻照片”的“历史照片”,通常都可以用来进行符号学的分析。因为,这种转换必然会使“历史照片”携带大量与新闻照片发生关联的信息,它的意指实践就会特别丰富。读者可以透过历史照片中可见的“能指”,去体味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