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经典中看“耻罪之分”的文化根源.docVIP

从中西经典中看“耻罪之分”的文化根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西经典中看“耻罪之分”的文化根源.doc

PAGE  PAGE 7 从中西经典中看“耻罪之分”的文化根源   摘 要: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将世界文化划分为西方文化所代表的“罪感文化”与东方文化所代表的“耻感文化”,而这两种文化模式分别来源于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本文则从儒家经典《论语》与基督教经典《圣经》出发,探求中西“耻罪之分”这一现象出现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圣经》;《论语》;基督教;儒家思想;罪感文化;耻感文化   一、 本尼迪克特对“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划分   文化的概念十分宽泛,因而其定义一直以来也饱受争议。而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后来的人们不断对此定义进行丰富与拓展,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划分。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类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这一文化模式分类方法,并且指明了这种划分方式的重要性,“在人类学对各种文化的研究中,区别以耻为基调的文化和以罪为基调的文化是一项重要工作”。[2]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所托,研究日本民族特性以制定战后对日政策,《菊与刀》一书正是由她的研究报告集结而成。因而她在书中的“罪感文化”是针对整个西方文化模式提出,而“耻感文化”所针对的对象是日本,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耻感文化”同样也符合整个东方文化体系。因此,“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重要的区别方式之一。   “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3]而本尼迪克特认为,在耻感文化中,“羞耻感”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的强制力是维持社会秩序、劝人向善的主要力量,而非个体内心中的罪恶感。“罪感文化”中的人们看来应该是感到罪恶的行为,对于“耻感文化”中的人们而言更多的是感到懊悔、羞耻。“罪感文化”的形成与西方的宗教传统息息相关,基督教的“原罪说”让人们时刻对“罪”的概念保持自觉的省察。而东方“耻感文化”的形成则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儒家学说对“知耻”的强调使得东方人有很强的廉耻观。因此,“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而《论语》和《圣经》作为东西方的两部重要经典,与这两种文化的形成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论语》与《圣经》中“耻”与“罪”的对比   《论语》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乃至整个东方的价值观念体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耻”的思想在许多先秦典籍中已有记载,而《论语》中继承并进一步扩大深化了“耻”的概念。“《论语》共有20篇, 498章,一万六千余言,其中与耻感有关的就有58章。”[4]儒家学说认为,“耻”作为内在的道德意识,国家社会的政治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在西方,作为基督教的典籍,《圣经》已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而对于“罪”的观念,《圣经》里有着深刻的阐释。“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原罪说”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只有笃信上帝才能够获得灵魂的拯救。   (一)“罪”的含义VS“耻”的概念   《圣经》中,亚当与夏娃不顾上帝的警告偷吃了禁果,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这就是人类罪的根源。在基督教看来,人生性罪恶,“污秽可憎,喝罪恶如水”。此后,从该隐到诺亚时代的人,从巴别塔到索多玛,人类的罪行从未停息。不过,基督教的“原罪”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罪”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人性的弱点,尽管这些弱点很可能导致人犯罪,但与汉语中的‘罪’所指的作奸犯科毕竟不是一回事”。《圣经》里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人的原罪,《约翰福音》(8:1-11) 曾载:   文人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 “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听到这话,众人均退去,只剩下耶稣和那妇人了,耶稣告诫那妇人从此不要再犯罪,并让她走了[5]。   在基督教的观点中,所有人都是有罪的,人类无一幸免于人之初的罪恶,包括刚出生的婴孩。人并非因为犯罪才是罪人,而是因为人是罪人才犯罪。这种“性本恶”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西方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