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励后学 寄语业界 抒怀言志 自勉励人.docVIP

勉励后学 寄语业界 抒怀言志 自勉励人.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勉励后学 寄语业界 抒怀言志 自勉励人.doc

PAGE  PAGE 12 勉励后学 寄语业界 抒怀言志 自勉励人   在甘惜分老师逝世一周年①的日子,写点什么来纪念导师呢?我翻看与老师交往的一些物品,找到了他当年题赠的几帧字幅,又看了收入《甘惜分文集》②中的他的一些书法作品,禁不住思绪连连,心生感慨,顿时找到了要写的题目。   甘老师喜好书法,练字成了他每日雷打不动、长年坚持的一个习惯。几十年来,他在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之余,还执戟泼墨笔走龙蛇,书写了一幅幅翰墨珍宝,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③   甘老师练字,古人的名言佳句,伟人的诗文词赋,都是他书写的内容。当然,更多的是他对工作生活的思想感悟,以及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情感抒发。因此,虽说是在练字,其实也是他借以思考和抒怀的一种方式。   老师的字俊秀洒脱,别具一格,为人称道,常常成为朋友和学生们索要的佳品。每每有人去他家,他常常会主动让人选一帧带走。我的博士生中去过他家的,都会因为他的慷慨赠字而激动不已。   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本科认识甘老师,到1978年考回中国人民大学在他的名下读研究生,再到2002年作为“引进人才”从新华社回到母校任教跟他成了同事,我与甘老师交往了半个世纪,长期受到他的教诲。这期间,我看过他练字,听过他讲字,也接受过他的赠字,而且有幸欣赏过他的许多书法题词作品。更让我欣慰的是,由于几十年所延续的“亦师亦友”[1]的师生情谊,使得我对他许多书法作品的背景及内涵有着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甘老师的书法作品有勉励后学的,有寄语业界的,有抒怀言志的,或自勉,或励人。品读这些作品,能看出老师的情怀志向、责任担当和他对后学晚辈的劝勉与期待。   一、勉励后学,孜孜不倦   2016年1月9日,我赶到甘老师家,去吊唁8日晚间因突发疾病去世的导师。一进门,我凝望着大厅墙上挂着的老师的遗像,深深地三鞠躬,不禁热泪盈眶。看着室内那熟悉的一切,似乎觉得老人家还坐在沙发上,还和我们在一起。   待坐定后,甘老师的次子甘北林拿出一帧字幅,说这是老师前几天刚写的。我上前一看,只见上书“彰前贤励后学”④几个大字,落款是“百岁老人甘惜分”。字还是那样遒劲有力,我无法想象这竟然出自一位百岁老人之手!   这帧老师最后留下的墨宝,是他遵嘱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题写的。我想,多少年来,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勉励我们要勤学上进,如今一个百岁老人,临终前还在鼓励后生们要彰显前辈德才,不断学习进取。我们几个甘门弟子看了,无不感慨老人家那诲人不倦的品德和精神!   这些年,老师的书法题词作品中有许多是题赠给作为“后学”者的青年学生的。其中有“博览群书 独立思考”,还有“勤学常思 求真务实 满怀家国”等。他常告诫学生们要“终身学习 独立思考 不人云亦云”。他还鼓励自己的研究生多同老师交流看法,辩论问题。他说,在研究学问面前,我们都是研究生。他还说,学生如果不敢同老师辩论,就不是好学生。   “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是他为自己立下的规矩,也是对我们这些学生提出的要求。记得1978年,我考上研究生后去他家拜师,他对我说,作为研究生,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要争取知识更丰富些,思想更充实些。后来,我在确定了把“马克思恩格斯新闻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方向之后,他又安排我和同门同级的童兵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告诉我们,要研究新闻理论,首先要弄清楚的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   于是,我们俩用一年时间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做了几千张卡片,后来编成了一本40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老师的这个通读安排使我们尝到了“多读书”的益处。因为借助读书,我们不但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观点,而且学到了他们的品德和精神,成为鼓舞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特别是由此而养成的读书习惯,使我们后来在教学和科研中受用无穷。   我身边珍藏着几帧老师给我的题词字幅,其中最近的是2015年元旦我去看他时赠我的那帧,上书“立足中国土 请教马克思”10个大字。那年我已70岁,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有30多年,老师送我这帧字,是在勉励我依旧要立足中国土地,熟悉中国国情,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在新闻教学和科研的路上?^续前行。拳拳之心,切切之意,包含着老师对学生多少期待啊!   我还记得,1981年研究生毕业我被分配到北京国际政治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任教。当我去向老师告别时,他拿出预先写好的一帧字幅给我,上书“百丈高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对我说,你学习很用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毕业了,一切要从头开始,希望你能够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为发展我国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1981年勉励我脚踏实地从“足下”起步,到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