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

安溪蓝印花布实践报告 院系: 商学院 班级:11级物管1班 姓名: 陈玉玲 学号: 20114211027 调查时间: 2013.3.20~4.5 安溪蓝印花布的历史: 安溪的蓝印花布,历史悠久。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是安溪古、近代最为普及的纺织品。它蓝得静谧,白得安宁,比其他任何颜色都文雅。安溪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是安溪古、近代最为普及的纺织品。据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载:“蓝靛,即《诗》所谓采蓝。有大蓝、小蓝,俗名菁。以蓝草淹水数日,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于染练。”这说明至少在清初,安溪人已有比较成熟的染印经验。通俗讲,蓝印花布采用安溪当地的天然蓝草染色,工艺简单:用油纸刻成所需要的镂空图案,以绿豆粉拌石灰浆漏印在白布上,放入蓝料桶中浸泡,最后在溪里漂洗净,晾干后便成了蓝印花布;花布图案题材广泛,多为人们对吉祥的向往。 安溪为何有溪叫蓝溪: 那是因千年以来,有染蓝印花布的蓝靛草汁漂在里头。漂布姑娘们于溪中拓开长长布条,紧拽一头,放任水流荡洗。千家万户制造印花布,溪始变蓝。而今,古时“碧如蓝”的蓝溪已变浊黄,漂布人难觅行踪,千年之技在安溪彻底消失了吗?对此,我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查看报纸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做了一个实践报告。 安溪印花布技术有千年;  据《东南早报》报道,安溪蓝印花布技术,至少有千年历史,甚至比安溪产铁观音茶的时间还要早。  建政前,安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台织布机,印染布坯的作坊也有不少。当时姑娘出嫁的嫁妆中,一床蓝印花布被面作为“压箱底”。 泉州曾“染色天下最”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早在唐代,丝棉纺织和印染业就十分发达,泉州东街行春门楼巷内,现尚存“清玉泉井”,是古代旧染局之史迹。志书上说,“清玉泉井,染色天下最。” 说到布,人们便联想到棉花 唐代开元年间,泉州外贸活跃。棉花种植的传入,使泉州安溪一带先得其利。宋元之际,种植棉花已传到浙、赣,甚至往长江以北传播。棉布的发展,引起元朝政府的重视,在泉州设征税和管理的机构——木棉提举司。?  到了明代,棉花已成安溪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妇女善织布,品质优良。1984年考古时,安溪湖头明代名人李光龙墓中,发现其夫人的裹尸布,宽二尺许,长丈余,平整无疵,可与现代的机织布相媲美而安溪古时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棉布。县志记载的便有:葛布(以葛藤编织,主要产于大坪乡)、蕉布(用芭蕉干所织)、布(用麻编织)、罗布(麻缕杂纬)、麻布(用青麻或黄麻所织)等。 安溪有个蓝田乡,因盛产蓝靛草而得名。而安溪西支流,又称蓝溪,“以水色如蓝名”,和溪中漂洗蓝印花布有一定的联系。 蓝印花布是安溪的传统手工艺品 安溪的蓝印花布制作起始于宋朝,代代相传,延续不断。据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载“蓝靛,即《诗》所谓采蓝。有大蓝、小蓝,俗名菁。以蓝草淹水数日,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以染纹。”这段文字说明至少在清初,安溪人漂染蓝印花布的技术就已相当成熟了。 蓝印花布曾是安溪最为普及的纺织品 人们用它制成被面、衣服、包袱皮、蚊帐等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具有耐看、耐洗、耐晒等优点,蓝印花布长期受到古代安溪老百姓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行。由于现代化纺织印染技术的冲击,蓝印花布作坊都已荒弃,从前流传下来的蓝印花布也随之日益少见。如今,蓝印花布已经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是在农村也难得一见了。 作坊调查: 在尚卿乡翰苑村、湖头镇登贤村等地,都有印染蓝印花布的作坊。直到数年前,安溪尚卿和湖头两个染印作坊仍继续从事印染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采用了“白西洋”、“白甲仔”等“官布”,蓝印布的纹饰也比较单一,大都用“凤朝牡丹”等现代图案,蓝印花布也局限于作被面、被兜(背小孩用的条巾)。后来,因现代化纺织厂的冲击,染印坊都关门停产。现在,蓝印的土制布为数极少,亟待我们去研究、收集。 安溪县文庙内有一蓝印花布小作坊,安溪文庙位于安溪县城南,始建于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近千年来,屡毁屡修,现存格局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是江南现有文庙中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呈左右对称。自外至内有泮宫、腾蛟起凤石坊、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等,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加上东边的明伦堂,建筑面积达5986平方米。 在县文庙内,有一家专营特色手工艺品的小店铺,墙上挂的小花鹿、百寿图、百子图、双凤朝牡丹等图案的蓝印花布及其制品,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负责人说,蓝印花布制品质朴,颜色、造型十分独特,游客们还是很喜欢的,但它的手工制作成本太高,利润微薄。“我喜欢蓝印花布,我做它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了解蓝印花布,学习它的制作技艺,让这门传统手艺保留和传承下去。” 县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