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二轮 (专题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GLC.ppt

2016届二轮 (专题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GLC.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3)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两年考情分析;时间;1、政治制度: 从分裂走向统一;三省体制开始形成,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 2、社会经济: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农业:北魏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耕耙耱技术;曹魏时期翻车;。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成熟的白瓷。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四川蜀锦; 商业:形成“草市”; 3.文化科技:佛道兴起和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4.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中原战乱,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南方。 5.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力,带来先进技术; 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鲜卑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②北魏 早期汉化改革;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④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前期(冯太后)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中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 封建化改革。 (4)影响: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促进 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王朝统治模式的转 化;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④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⑤隋唐制度 渊源 。;1.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的时代,请用史实论证其是一个“发展的时代”。 提示:政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出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北魏创立的均田制被隋唐沿用,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科技、书法、绘画等都有长足发展。 2.手工业生产从其产品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消费性产品”和“生产性产品”,各举两例说明。 提示:(1)消费性产品:古代大部分手工业产品都属于“消费性产品”,比如丝绸、瓷器等。 (2)生产性产品:冶炼业特别是冶铁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二.隋唐阶段特征:;(一)政治: ; (二)经济:全面发展,南北经济趋平衡 农业:土地和赋税制度:均田制在隋和唐初继续推行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外销;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得到发展; 商业:城市繁荣、中外交流频繁: 市场:长安城的坊市制;“扬一益二”;邸店;农 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货币:柜坊和飞钱; 对外贸易: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 (三) 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世界领先 1. 思想:三教并行,佛道挑战儒学正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2. 科技:①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造纸术由阿拉伯人外传 3.文学:①唐诗繁荣(代表:李白、杜甫;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举制) ②词出现、 ③唐传奇 4. 书法绘画: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行书,草书(怀书,张旭);绘画的一个高峰(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吸收印度波斯外来风格;皇帝;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 历史 ;(二)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