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台湾水产养殖业的特性
一、台灣水產養殖業的特性 與東南亞及中國南方(閩南、廣東及海南島)相比,水產養殖業在台灣發展有以下的限制因子,即水土資源較缺乏,勞力成本較高,以及溫度較低。水土資源較缺乏 農業是生產食物的產業,即所謂的原產業。水產養殖業主要在於生產水產食物,自然脫離不了原產業的基本特性~水土資源高度的依賴性,而水產養殖又較其他的農業又更需要充沛的水資源。依據調查研究使用一公頃面積生產時所需之淡水用量資料:鰻魚,33.2~55.3萬噸;蝦類,11.4~17.2萬噸;虱目魚,3.8~4.9萬噸;水稻2.5萬噸。
台灣養殖魚塭概由邊際土地,即低漥農地、鹽分高之海埔新生地、不適農作地等挖掘而成,其生產利用價值原本不高,且環境不良,因此在農業用水之規劃分配時,養殖用水向來未列入考慮,導致目前並無有系統的灌溉設施。由於水生生物生活在水中,對水的品質及穩定性要求極高,而台灣地面水普遍受到工業、農業和都市用水的污染,使其用在水產養殖的安全性有所顧慮。由於地面水的水源不穩定且不足,灌溉設施缺乏,地面水的水質不可靠,再加上近二十年來,台灣水產養殖快速發展,且走向高密度集約式養殖,地面水已無法充分供應。這些都足以說明台灣水產養殖業普遍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原因。在養殖魚塭密集的地區,地下水每年天然補注量均比需求量少,以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從而造成地層下陷。
.降低淡水使用量:(1)調整養殖結構:以淺海及鹹水魚塭養殖為產業主體,以適合高鹽度及低淡水用水量為主要養殖魚種。(2)提高養殖用水利用效率:若能配合養殖管理技術的改進與開發,可提高池水的利用效率,來減少淡水的使用量,其方法有開發推廣循環水養殖技術,改進水質管理技術,引用混養或綜合整體經營方式,以減少用水的需求。勞力成本較高 水產養殖的另一特性是較其他農業需要較多人力與時間的投入。由於魚塭水體比湖泊、海洋要小的多,水質較不穩定,而水生生物的活存與成長受水質的影響又大,水質短暫的不適合,像缺氧、溫度及鹽度的劇變,或是病原經由水迅速地傳佈感染,都足以在短時間內造成養殖生物全軍覆沒的危機。因此對水質日夜24小時密切的照顧是養殖成功的要素之一。
台灣由於生活水準提高,人工成本也相應增高,為了要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利潤,台灣的水產養殖業的經營與管理也必須機械化、自動化。例如在夜裡或陰霾的白天,當無法藉由光合作用來提供足夠的氧氣時,則啟動水車來增加氧氣,晚上則可減少巡(查)池的次數;另外若水車突然故障或停電停止運轉時,也有警報系統提醒。有些魚塭有自動投餌料機,可減少人工投餵的麻煩,也有自動分級機,可減少鰻魚分養時的人力需求。
水循環再使用可提高養殖用水利用效率。我家就在魚塭旁邊-水產養殖是24小時與魚為伍的行業。在產業多元化及各單元間所發展的多重關係越加密切的狀況下,整體產業系統也越加有韌性而趨於穩定。另外為了穩定魚價,台灣省漁業局採取兩項措施,首先健全養殖魚塭基礎資料,預先對放養面積及放養量作調查,在分析與評估之後,提供養殖業者作參考以採取因應措施。當生產量過剩導致魚價瀕臨成本邊緣,台灣省漁業局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設之漁產平準基金提撥經費,透過相關漁民團體以高於成本之加碼價格,儲銷收購漁獲??以免魚賤傷漁。目前列入漁產平準基金平準之養殖產品有海蝦類不含龍蝦、吳郭魚、虱目魚、蟹類及甲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