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们为什么要考研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为什么要考研课件.ppt

我们为什么要考研? 看到大街上的乞讨者,为什么有人给钱,而有人漠然的走开? 为什么有校园暴力,是什么动力驱使某人侵犯他人?;第五章 社会动机;一、概述;(一)动机的涵义;(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四)动机的种类;(五)动机的理论;我们这个世界经常发生英勇救人和见死不救的故事; 2006年7月6日晚上8时,南海石门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廖浩璇在禅城汾江中路鸿运汽车站对面公交站准备坐车回南海狮山时,在车上发现一名女乘客被两名歹徒抢劫,并被歹徒拖下车暴打。廖老师两度挺身而出解救女乘客,随后却遭到10余名歹徒围攻,被刺成重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廖老师见义勇为,又是什么原因使38名民众目睹惨案而无动于衷?在什么情况下帮助别人,又有什么原因让人见死不救?;二、助人行为;(一)助人行为的概念;(二)助人行为??动机理论;1.社会生物学解释;Wilson的利他遗传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吻合,对人性都抱有乐观的想法。不过他的观点主要来自动物研究,在人类身上是否适用还是个问题。 亲属选择、互利规范和学习社会规范这三个概念虽然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但是无法解释完全陌生的人有时候互相帮助,还有献出生命来拯救他人等现象 ;(二)社会交换论观点;3.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三个理论的比较;4.移情与利他主义;但是我们很难分辨一个人帮助他捡东西是出于移情还是出于得到社会的奖赏的动机。 如林肯的故事 巴特森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来解开动机之谜。 如卡罗尔实验;(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1.受助者特点;2.助人者特征;利他人格特质的个人 ;积极心境的影响:Isen Levin(1972)的电话亭实验 心情好做好事的理由(1)好心情让我们看到生活 的光明面;(2)助人可以延续我们的好心情;(3)增加自我注意 消极心境的影响:坏心情,做好事。人们助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悲伤和苦恼。 不过,D. L. Rosenhan(1981)研究发现心境的影响取决于个人的注意焦点投向自己还是别人和他怎么比较自身状态和需要帮助者的条件。 顾影自怜的人是没有帮助别人的动力的。;3.情境因素;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愿意帮助别人(M. R. Cunningham, 1979)。 大城市的人比城镇的人较少有助人行为。 城市过载假设: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Stanley Milgram, 1970) ;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在美国和印度的对比 家庭、学校、社区等小环境的亚文化对助人行为的养成同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旁观者数目的影响;紧急事件;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实验例证:拉塔内和达利(1970)的烟雾实验 结果:事件模糊不清---像当烟雾从一个通风孔冒出来---群体中的人们会确信没有异常(Clark Word, 1972; Solomon Stone, 1978)。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 实验例证:拉塔纳和达利(1968)癫痫实验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通过电话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讨论者互不见面,三种情境:一种是被试一人与癫痫病患者讨论;一种是让被试相信还有另外两个人参与;第三种是让被试相信参与讨论的有六个人。 研究结果:可能的帮助者越多,被试对癫痫发作者进行帮助的比例就越低,采取行动前耗时就越多。;助人情境若不是紧急事件又如何? Markey(2000)运用雅虎聊天室进行求助实验,发现责任分散照样存在。 如果你的自行车坏了,有很多人在场,你应该怎么求助才能很快得到帮助呢?;情境性的内疚—补偿;关系的性质:共有与交换关系;(四)增加助人行为的方法; 1999年4月20日,在科罗拉多州的利特尔顿市的科勒拜恩高中的走廊和教室里面,回响着枪声,两个学生佩戴攻击性的武器和炸药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屠杀,杀死了一个老师和数名年轻的学生。然后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屠杀案,有15人死亡,另有23人受伤。 在我国,近两年关于校园暴力的报道也不少,比如前几年的马家爵事件。 那么人为什么有如此疯狂的举动?行为能否预防和减少呢?本章将具体探讨这些问题。 ;三、侵犯行为;(一)侵犯的概念;(二)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1.本能理论;2.生物学理论;3.挫折—侵犯理论;挫折并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挫折也并不总是导致侵犯,如人们有的借酒消愁,有的找人诉苦。 理论修正:伯克维茨(L.Berkowitz, 1965)提出侵犯线索这一概念,认为挫折引发了个体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当环境中有侵犯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为了

文档评论(0)

huaz157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