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 【漫谈“垮掉之王”】 一 我高一的时候读到《在路上》。 年轻时候,总有些对自由和理想主义的幻想,我那时也是如此,读 《在路上》 ,读横跨美国的旅行,读恣肆不羁的情感,觉得这样的生活多棒,这样“垮掉”多好。合上书页,也一同“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现在回想,大概是高中的学业太过压抑,涉世未深而理想过于丰满的缘故。其实是想逃离。未见识过现实也不愿面对现实,十几岁的年龄保有着最后的天真与妄想,试图遁逃到另一个世界去而已。 不过自那以后,我对于杰克·凯鲁亚克,对于“垮掉的一代”却兴趣不减, 《在路上》 之后,又接连捧读 《孤独旅者》 、 《达摩流浪者》 ,其后是艾伦·金斯堡的 《嚎叫》 ,等到大学,则是亨利·米勒的 《北回归线》 与 《南回归线》 ,以及威廉·巴勒斯的 《瘾君子》 、 《酷儿》 和 《裸体午餐》 。与此同时,随着认知的改变,也开始深入到“垮掉派”的研究中,细读了若干学术著作。现在,正尝试着写一写文章,吐露吐露心得。 不太恰当地说,读“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也即文化运动——于我是一个着迷又袪魅的过程。一开始读的是文学,“蒙受”的是自由的感召与共鸣,后来观察的是现象,逐渐抽身而尝试去客观地研究。 但有点像艾伦·金斯堡描述他写作的要诀“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一样,杰克·凯鲁亚克于我并不只是单纯的流派作家,也并非全然作为研究的文本。最初相遇的,也最难以忘怀,我只是想以我自认为舒服的方式,讲述一个人。 二 一般来讲,提起“垮掉的一代”,首推的人物便是杰克·凯鲁亚克,他被称作“垮掉之王”,甚至连“垮掉” (Beat) 这个词,也是他提出来的。 确切地说,在1944年,凯鲁亚克结识了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前者尚在“嚎叫”的前夜,后者依旧对吸毒乐此不疲。4年之后,在与二人的小圈子解散、已经出版了第一部小说 《镇与城》 之后的1948年,凯鲁亚克将他以及周围的一批作家和诗人,称作“垮掉的一代” (The Beat Generation) 。金斯堡在后来的阐释中赋予了“Beat”五层含意,但凯鲁亚克则简洁地将“Beat”解释为“幸福” (由“节拍”引申而来) 。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意味着“困顿、潦倒、颓废”的“垮掉的一代”,其实并未“垮掉”,相反他们反身自问,消极避世地“垮掉”更像是解脱。 关于“垮掉的一代”诞生的背景,在之前的文章 《“垮掉的一代”与东方佛禅》 中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所谓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分析法,只能考察客观现实的影响,而思想精神上、文学创作上、乃至于日常生活中,造就“垮掉的一代”的因素不一而足,是无法泛泛而论的。 艾伦·金斯堡自1955年在旧金山六画廊朗诵 《嚎叫》 以来,在“垮掉派”的年代信仰佛教,皈依密宗却研究禅宗,在嬉皮士的年代投身性解放游行、民权抗争和环保运动,在七十年代之后又转而偏向主流,作品还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其间很难厘清何为承袭何为开创,只知是自由,是“垮掉”; 威廉·巴勒斯也是如此,他比凯鲁亚克和金斯堡都要年长,前半生都在吸毒中度过,却研究禅宗而注重冥想,偏好文学创作,其作品甚至引发了法律诉讼,而他则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站上被告席的作家,后来在朋克年代被奉为“精神领袖”,“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对他仰慕至极......如此也很难以条条框框去限定、去分析; 再加之“垮掉的一代”成员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讲还难以捉摸: “垮掉派教父”肯尼斯·雷克斯罗思属于“旧金山文艺复兴派”,而当时还没有“垮掉的一代”这种概念; “黑山诗派”曾与“垮掉派”发生过争执,之后又深受其影响; 至于更早的亨利·米勒,虽然被归于“垮掉派”作家,却并非“垮掉的一代”,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更难以被归于特定的流派。 因而我并不想如手术刀般对凯鲁亚克进行学术上的精准“解剖”,也无法这样做。不同于其他“垮掉派”成员,凯鲁亚克一直是一个孤独者。将“垮掉的一代”此一概念与其捆绑,是我读过的很多文章容易犯的错,流于符号化的结果,就是造成刻板印象。 “垮掉的一代”确实影响颇巨。在文学上,是以战后第一支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著称,摆脱了20世纪以来包括南方小说和“迷惘的一代”在内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虽然很多代表作读来缺少文学性,但因其地位却足以位列文学史。在文化上,“垮掉的一代”直接催生了嬉皮士运动 (性解放、佛禅信仰、公社文化) ,在现实层面对整个六十年代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环保运动,也施以了影响。以至于英国Moods文化、法国“五月风暴”、捷克“布拉格之春”,背后也或多或少显现出“垮掉”精神。 不过,抽离于“垮掉的一代”整体形象,杰克·凯鲁亚克当然需要另外聊聊。 三 就在1948年凯鲁亚克提出“The Beat Generation”之后,他开始写作 《在路上》 ,并在1951年4月2日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