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上)学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艺;明 文征明《品茶图》;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茶”字的起源;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一、茶文化基本概念 1.茶文化: 茶文化包涵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心态文化。 以茶叶为载体,以茶的品饮活动为中心,展示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大众生活文化。 2.茶艺: 研究如何冲泡各类茶水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壶茶的艺术的学问。;3.茶道: 茶道最早出现在唐代,品茗的活动被称为茶道。陆羽认为“和”与“清”是茶道中最本质的,体现为“精行俭德”,涉及哲学、美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精行,发挥大自然的至善至美。精行才能做出好茶。俭德,节俭的品德。《茶经》:“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茶具多以天然朴素材料为美,意在去奢崇俭。“和”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终极目标。“清”是实现茶道高深内涵的手段,是茶的本性,是茶道的基础和本质特征之一。;二、中国茶道精神:和、清、静、雅 和:平和、和谐、和气、恬淡 清:洁净、清静、超然脱俗 静:虚静、平静、恬静、安静 雅:高尚、美好、规范、风度、气质 ; 总之,茶道不仅包含煮茶之道、饮茶之道,还包括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艺术也是精神思想的表现方式。茶道是通过茶来表现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契合,是因茶之本性而体现。它产生和发展于特定年代,是以追求和谐为目标的综合文化,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佛家的淡泊出世节操,又体现道家相对自由天人合一境界。 总结为:和、静、清、雅。;三、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 1.传说时期: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2.形成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 北朝齐世祖下令祭品只用蔬菜、干果、茶。文人学士力纠奢华之风,恢复勤俭社会风气。以茶养廉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丝绸之路使茶传播到国外:陆路、海路。该时期巴蜀之地成为中国茶叶的摇篮。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句反映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后一句反映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这样的专门茶叶市场。 ;3.兴盛时期:唐代 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佛教兴盛,禅茶一味 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茶马古道 茶叶种植面积大大提高,茶市交易繁荣 中国茶道传向日本、高丽及东南亚各国;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 人。 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受佛教影响较大,一生嗜茶,走遍江南多省茶区,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 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 ;4.鼎盛时期:宋代 ①茶叶种植面积比唐扩大2~3倍,出现御茶园 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具讲究。 ;③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宋徽宗等著名茶人。 ④北方气候转寒,茶叶经济中心由长江中下游南移至闽南、闽北、岭南一带。政府设立专门的茶榷管理市场,茶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⑤宋代制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 ;5.成熟时期:明清 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为散茶,烹煮茶道发展为 泡茶道。 明清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