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的大气层与电离层
第四章 地球的大氣層與電離層 (The Earth’s Atmosphere and Ionosphere)
章節大綱: 4.1 地球大氣的垂直結構 (Vertical structure)
4.2 電離層的形成機制 (Formation)
4.3 電離層的形態特徵 (Morphology)
從各種的觀測結果顯示,八大行星除了地球之外尚有金星、火星、木星和天王星具有大氣層。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地球的大氣層是由中性大氣所組成,直至1901年馬可尼完成越地平線通訊後,科學家開始推測在地球大氣層中有一層帶電粒子層的存在。這種具有反射無線電波能力的帶電粒子層,現今稱之為電離層。電離層可以像鏡子般,將無線電波折射回地球,藉由此現象使得我們可以收聽到遠方電台之廣播和通訊。
4.1 地球大氣的垂直結構
人們一般所熟知的大氣層,可分別利用溫度隨高度變化、電子濃度隨高度變化與動力機制分出不同的垂直結構。最為熟悉的分層方法是利用溫度隨高度的變化,可???大氣層區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與熱氣層(見圖4-1)。
圖2-1 中性大氣溫度隨高度情形
對流層是最接近地面的一層,其層頂的平均高度約為10-18公里。對流層是大氣對流最為旺盛的區域,也是各種讓科學家感到興趣的天氣現象(例如:颱風、雷電、雪、霧淞等)發生的地方。在對流層中,氣塊在高度上升或是下降過程中都是遵循絕熱過程,因此當氣塊高度上升到氣壓較低的地方時,由於氣塊要維持內外氣壓平衡,因此體積會膨脹。此時體積膨脹所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氣塊內分子的內能,而使得分子的熱速度下降,同時也是氣塊溫度隨之下降。反之,當氣塊高度下降的時候,體積壓縮造成內部分子加速,而使得內部能量增加,進而造成氣塊溫度上升。
從理想氣體方程式及第一熱力定律之條件下,氣體的絕熱過程可描述為
(4.01)
可以得到溫度與壓力的關係式
(4.02)
其中,Cv為固定體積下的氣體比熱,Cp則為固定氣壓下的氣體比熱。在大氣環境中,壓力隨高度的變化可以用流體準靜方程式(hydrostatic equilibrium equation)加以描述, (4.03)
將4.01式微分後代入4.03式可以得到:
(4.04)
(4.05)
此即為在乾絕熱過程中的溫度遞減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當氣塊每上升一公里溫度約下降9.8度左右。但在實際大氣環境中,氣塊會含有部分水氣,溫度下降過程中由於水氣凝結會有潛熱釋出而減緩溫度下降速度。平均而言,對流層之溫度會隨高度遞減,高度每上升一公里溫度減少約攝氏6.5度。
對流層之上稱之為平流層,高度約在10公里至50公里之間。平流層的特點是溫度隨高度些微增加,由於水氣較少因此對流不旺盛,所以空氣亦較為穩定,在此區的大氣運動大多是水平方向,故稱之為平流層。由於大氣運動穩定,長途飛行的客機在起飛之後便會提升飛行高度至平流層中,降低飛行時的搖晃提升旅客的舒適度。距地約在20~30公里之間,是大氣中臭氧含量最大的地方,通常又被稱之為臭氧層。臭氧是來自受到紫外光所游離的氧原子和氧分子所形成,為極端不穩定的氣體,可因紫外線再度分解成氧原子及氧分子。
[EUV: λ<240nm] (4.06)
(4.07)
[EUV: λ<290nm] (4.08)
圖4-2 2007年南極上空臭氧濃度分布現象 (圖片來源:NASA)
正因為此一連串的化學放熱反應,讓平流層出現增溫的現象,同時也讓臭氧層具有阻隔防護來自太陽紫外線輻射之能力。除了太陽的紫外線可以分解臭氧之外,自然界中的一氧化氮(NO)、氧化氫(OH)、氯(Cl)和溴(Br)也可以分解臭氧。隨著人類對於各種化學物質的使用,大量的氯與其他化學物質藉由對流作用上升至平流層中與臭氧作用,快速且大量的分解臭氧。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地球大氣中的臭氧濃度有減少的趨勢,尤其以南極大陸上空最為明顯,形成所謂的「臭氧洞」。1985年,英國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家Farman et.al等人,首先提出南極哈雷灣(Halley Bay)上空的總臭氧量,自1979年來每年的南極春季(10月)便不斷下降,至1985年以減少40%以上。1986年,Stoarski et al.證實臭氧洞的存在,引起世人的注意。 在長期的監測下,臭氧洞不斷向赤道擴張,曾一度最大超過2300萬平方公里,約為南極大陸面積的1.5倍。南極臭氧洞形成原因應是平流層化學反應與大氣環流交互作用下的結果。事實上,在南極地區,冬季盛行強大的極地漩渦(Pola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国立阳明高级中学102学年度第1学期高一第一次期中考基础生物科.doc
-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预习报告第.doc
- 图层封孔处理.doc
- 国际太空站10佳地球照.doc
- 图形学实验报告计算机06张敏复旦大学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试验.doc
- 图2-2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结构.ppt
- 图形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标准方程.ppt
- 圆锥曲线整章测试(有详细答案).doc
-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与对称性的应用.ppt
- 圆锥曲线有关弦的问题.ppt-珠海一中.ppt
- 演唱会策划合同.doc
- 2025-2030中国纯聚酯短纤维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0中国纯聚酯粉末涂料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docx
- 纪录片项目审查报告.docx
- 2025-2030中国纯铁市场运行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研究报告.docx
- 激光测距仪、测向仪项目审查报告.docx
- 2025-2030中国纯苹果汁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docx
- T∕ZZB 0817-2018 黄铜微量排气阀.docx
- 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操作正误判断试卷.docx
- 2025-2030中国纯蒸汽发生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