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家衣裳 天下炎黄
华夏有衣 礼仪之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摘自歌词《重回汉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中对汉服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描述,体现了我国祖先对汉服的理解。
着我汉家衣裳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深远,且海纳百川,其中汉文明为主导文化,一直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纷纷效仿,并发展成为自己特有的文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服饰。可是,当我们看到中国56个名族的合影时唯独只有汉族人穿的是日常便装。
难道汉族没有自己的名族服饰么?许多人觉得旗袍、唐装这些就是汉族的服饰甚至是中国的代表。可是它们的存在是令人尴尬的。汉服作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在历史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影响了现今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多个亚洲国家。直到1644年满清入关,颁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放弃汉服,从此,汉人的记忆里对“民族服饰”有了缺失感。而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叫做——汉服。
汉服,即汉族的民族服装,亦称“衣冠” “汉装” “华服”。相传始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轩辕黄帝,清代开始汉服在暴力因素下开始衰落。但是汉服并未消失,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的存活了下来,如今时机已然成熟,历史的阴霾已经散去,对于历史,我们都是尽可能的去缅怀和惋惜,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穿起自祖辈留传下来的汉服,重塑汉民族精魂,继承和发扬汉民族文化!
汉服的归来,标志着华夏文明即将迎来春回大地。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绵延四千余年,汉服凝聚着祖先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汉服不单纯只是一件衣服,他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缩影,一个伟大民族的皮肤。
汉服就像汉字???汉语一样,这里的“汉”是汉族,并不特指历史上的汉朝,所以汉服不能理解为“汉朝的服装”。正因为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因此汉服又是一种现代服装而不等同于“古装”。
汉服复兴是从汉服运动发展而来,同样也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我们之间相互称其为同袍,源自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通常都会在传统节假日身穿汉服走上街头,以身作则,在宣传传统汉服的同时,也在向大众普及汉文化,汉俗礼。时而偶遇路人问及,我们便细心为其解说,让他们能够知道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运动越来越广泛的受到各界人氏的关注。在去年11月份,在杭州西塘举办了汉服文化周,全国各地的同袍都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也让汉服这件霓裳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汉服越来越日常化,许多人都被汉服所蕴含的魅力所折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汉服运动中去,为汉服的复兴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重塑汉家精魂
衣者,乃其文化之载体,也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而今,我们穿在身上的汉服,也不仅仅是一件汉服,更多的是这件汉服背后的一种文化传承!
汉文明遗世而独立,雄踞世界之东,有着属于自己的名族性格。黄沙漫漫的丝路,踏破祁连的马背,乘风破浪的宝船这是汉族的血液。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是汉族的筋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汉族的灵魂。寇可往,我亦可往,这是汉族的气魄。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诗人高适,都在用言行为后人诉说着身为汉家人的铮铮铁骨!
琴棋书画,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先人的智慧都像黑暗中那最闪耀的星星,她时刻警醒着我们,以过去人的智慧来告诫未来人,做人处事,待人接物。便如《增广贤文》里说,‘昔时贤文,诲语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句话自古留传,更加说明了,古代圣人先贤对于今之众人是何其重要!
例如《论语》在中国,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当然并不是说只读半步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了,而是故人运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来强调论语的重要性,昔时杜甫在他的《最能行》中写到,‘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他把论语看作是小儿的启蒙读物,可见《论语》,这部圣贤之言是多么的重要!
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大大小小的国家,全世界的人都在推崇孔子的学说,但是这么多的孔子学院,却没有一座是开在中国,中国人在向外推崇中华文化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注重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涵养,切莫到时外国人都能把论语朗朗上口之时,自己人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儒、释、道三学自创立与传入以来,在中国这片广博的土地上互相融合,但也有各有区别,不断发展,慢慢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学的概念在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