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蓄电池教程
课题二 蓄电池
任务目标
完成本学习任务后,你应能做到:
1、了解蓄电池的分类、结构、型号及工作过程;
2、掌握蓄电池的日常使用方法;
3、掌握蓄电池的常规检测方法;
4、具备判断蓄电池好坏的能力;
建议学时:4学时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的分类与结构
蓄电池的型号
蓄电池的使用与维护
蓄电池的性能检测
蓄电池的使用与检测
学习任务描述:
蓄电池,俗称“电瓶”,是汽车的两个最重要的电源之一(另一个是发电机)。它既能将其储存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放电),又能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充电)。蓄电池在汽车上与发电机并联,其主要作用是:发动机起动时给起动机和点火系统供电,当发电机正常工作时存储电能,同时协助发电机供电。
蓄电池型号的选择,蓄电池的日常使用与维护,蓄电??的性能检测与更换等是作为汽车维修技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你都能掌握了吗?
来测试一下好吗?以下内容,你应该在正式上课前尝试独立完成:
课前测试
1、给蓄电池图的构造部件名称连线。
1 极板组
2 外壳
3 负极桩
4 加液孔螺塞
5 联条
6 正极桩
7 防护片
2、普通车用蓄电池单格电池的电压是 。
3、一般人体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
4蓄电池型号6-Q-105D表示的意义是
你都能完成以上测试吗?很好,你做得很好,但是,你可以学得更多,以下内容,你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在上课时完成:
学习延伸
1、使用起动机时,每次起动时间应不超过 ,两次起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大于 。
2、正常的12V蓄电池,在正常充足电后电压一般为 。
以下项目,请你在实训时完成:
3、 蓄电池的液面高度的检查
如右图所示,用一空心玻璃管插入到蓄电池电解液内极板的上平面处,用大拇指按紧玻璃管上端使管口密封,提起玻璃管,测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即为蓄电池电解液液面高出极板的高度。标准值为 mm.
4、蓄电池的电解液密度的检查.
蓄电池的型号标准电解液密度第一格电解液密度第二格电解液密度第三格电解液密度
蓄电池的型号标准容量指示被测试蓄电池的指示5、蓄电池放电程度的检查
蓄电池
导入篇
蓄电池,俗称“电瓶”,是一种可逆的低压直流电源。它既能将其储存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放电),又能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充电)。蓄电池在汽车上与发电机并联,其主要作用是:发动机起动时给起动机和点火系统供电,当发电机正常工作时存储电能,同时协助发电机供电。它相当于一个大电容,还可保护电路中的电子元器件。
基础篇
一、蓄电池的分类
蓄电池有许多种,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蓄电池按电解液的不同,可分为碱性电池和酸性电池两大类:
1、碱性电池:电解液为纯净的苛性钠或苛性钾溶液,其极板的主要成分是镍,因此称为镍碱蓄电池。它又可分为铁镍蓄电池和镉镍蓄电池等。其优点是重量轻、使用寿命长、自放电少。但是它的活性物质的导电性差,且价格比较高。
2、酸性电池:电解液为纯净的硫酸溶液, 图l—l 普通蓄电池外形及符号
其极板的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为铅酸蓄电池。在汽车上广泛使用的是铅酸蓄电池,它又分为普通蓄电池、免维护蓄电池、干荷电蓄电池及胶体电解质蓄电池等。(如图1-1)
二、蓄电池的构造
铅蓄电池一般由3个或6个单格电池串联而成,每单格的额定电压为2V。普通型蓄电池主要由正负极板、隔板、电解液、外壳、联条、极桩、电池盖及加液孔盖等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1、极板
极板分为正极板和负极板两种,均由栅架和填充在其上的活性物质构成,如图1-2所示。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就是依靠极板上活性物质和电解液中硫酸H2SO4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PbO2,呈深棕色;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海绵状纯铅Pb,呈青灰色。
栅架的作用是容纳活性物质并使极板成形,一般由铅锑合金浇铸而成。铅锑合金中,含锑5%~7%,加入锑是为了提高栅架的机械强度并改善浇铸性能,但加锑的副作用是引起蓄电池的自放电。
图1-2 极板 图1-3 单格电池极板组
1-栅架 2
文档评论(0)